胡庭兰(1507~1581),字伯贤,今荔城街县城胡屋人。少年时已是一个有名气的生员。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乡试第一,但在策论中对执政者有点讽词,被御史官剔除中选资格,竟成落第。到嘉靖二十八年(1549)再试,中解元(举人第一名)。次年(1550)赴京参加殿试中进士。 历任南京户部主事、提督福建学政、云南佥事等职。胡庭兰人才杰出、文武双全、平倭平滇屡立战功、操行贞洁、拜官二十多年,不贪一文,不染其躯。是明朝深受百姓称赞的好官和清官。中举前,在增城、龙门等地民间流传许多谐趣的故事,他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增城历史名人。 在龙门教书 年轻时胡庭兰是一位穷师生,曾受聘于龙门永汉、沙迳等地教书,深受当地的绅士和乡民的爱戴。古时候,教师的薪金都是实物,如谷、油、米等。有一年胡庭兰放假回增城过年。乡民送给他十多担学谷和几十斤花生油作薪金。胡庭兰坐一条小木船回家,船上装满稻谷和生油。小船顺流而下,临到正果圩时,小木船在急弯处旋涡中忽然翻侧,霎时,船上的稻谷和生油全部倒入河中。 胡庭兰眼看着一年的薪金付之东流,为两手空空回家过年感到难过。第二年,乡民商量决定将薪金换成银两。又到年终,学校放假。学生们对老师很敬重,个个都学有成就,心里对老师非常感激。为此,学生们商量如何报答老师,送银两肯定不要。于是他们想出一个煨蕃薯的办法。他们来到田野,砌起土窑把蕃薯煨熟,然后掰开熟蕃薯一个口,把碎银塞在蕃薯里。 学生们高高兴兴地把煨熟的蕃薯送给老师,作路上充饥。胡庭兰看仅是一些不值钱的蕃薯,便欣然收下。胡庭兰走路回家,身上背着一个书架和简单行李,手里拿着一把雨伞和装满熟蕃薯的布袋。走了一段路,觉得蕃薯太重,就丢掉一些;走了一段路,觉得还是太重,又丢掉一些; 到后来,布袋里仅丢剩2条蕃薯。走了半个时辰,胡庭兰觉得有点累,来到路边一棵榄树下休息。此时感觉肚子有点饿了。便拿出蕃薯来吃,刚掰开蕃薯,看见里面有许多碎银。此时,胡庭兰心里明白了,那是学生们孝敬老师的一番心意,只可惜自己不知道却把它丢到荒野里去了。 撰写对联鞭世俗 增城才子胡庭兰,出生书香官宦之家。到他童年的时候,家境落败。虽有富户房亲,世交故友,但多是势利之人,昔日高朋满座,亲朋好友常来往。如今,看他家境贫困,也就亲情断绝,白眼相看。胡庭兰从小有志气,他在逆境中奋发读书,终于在明嘉靖二十八年考中举人第一名,成为广东解元。第二年又赴京考试,又中进士。 胡庭兰终于苦尽甘来,一举成名天下知。人未到家,喜讯已传到,家中门庭若市,远亲近邻携礼祝贺,非亲非故也要翻开九代族谱,攀亲认世交了。胡庭兰最恨趋炎附势,见此情景,想到自己的身世与北宋丞相吕蒙正相似,便略改了一下他的一幅对联,在家里摆酒接风,宴请亲友那天,亲自手书,贴在大门两侧: “忆昔旧岁饥荒,四五六月,柴米尽敷完,家无四两铁,赊不得,借不得,虽有内亲外戚,谁肯雪中送炭?幸值今年就举,首二三场,文章皆合选,高中五经魁,姓世扬,名世扬,许多张三李四,特来锦上添花。”昔日未忘故旧的亲朋,看了这副对联,既感叹又赞许,他们都安心入席。而那些势利者见到此联,羞愧万状,黯然离席而去。这副对联一直流传在民间,成了一篇劝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