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把垃圾扔进垃圾箱后,便以为从此与它们再无关系。我们看到它们的最后一眼,可能就是隆隆远去的垃圾车。于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垃圾都得到了有效的处理,继续生活,继续消费,继续制造垃圾。在享受现代丰富的物质生活之时,是否意识到垃圾也向我们逼近,是否意识到我们已经快生活在垃圾“围城”之中了? 增城现正面临“垃圾围城”的威胁。据统计,增城市2013年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1258吨,全年生活垃圾产量约45.93万吨,增城市每年用于垃圾处理的费用约2.2亿元人民币。生活垃圾产量的持续增长,已成为增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阻碍。
急速增长的垃圾量严重污染城市环境 自然生态的循环如今已被城市化发展所阻断,城市垃圾逐渐变成了废弃物,被简单地堆放于垃圾填埋场。随着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垃圾量持续增长,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获得的产品被快速消费。 从一次性用具到日常用品再到耐用品,从矿泉水瓶到汽车等各种各样用品在经历了短暂的生命周期后就被淘汰了,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垃圾数量形成加速增长的局面。不断增多的生活垃圾,不仅侵占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还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甚至威胁到人的健康。 垃圾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在收运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会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成分,可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垃圾及其渗滤液中所含有害物质可能会渗入土壤,破坏土壤的性质和结构,使土壤肥力丧失、表面板结、存积重金属污染等。 增城市两座垃圾填埋场已近饱和 根据现状,增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以卫生填埋为主,均运输到荔城街的棠厦垃圾填埋场和新塘镇的陈家林垃圾填埋场。棠厦垃圾填埋场位于增城市荔城街棠厦村鸡心岭,距离市区约12.6公里,从1996年开始启用,主要接收范围包括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中新镇、石滩镇、小楼镇、派潭镇、正果镇、仙村镇和永宁街(部分)等十个镇(街)。 棠厦垃圾填埋场原来是一个简易的垃圾填埋场,2010年5月,按照有关要求,填埋场开展整治工程。整治工程后的棠厦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12.46万平方米,填埋区库容44.14万立方米,有效容积63.6万吨,日处理生活垃圾规模为340吨/日,配备日处理200吨的渗滤液处理站。2012年8月,棠厦垃圾填埋场在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组织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定中被评定为ⅱ级。 目前,棠厦垃圾填埋场处理量平均为514吨/日,远远超出原规模为340吨/日的处理量。陈家林垃圾填埋场位于新塘镇棉花场,1995年开工建设并于同年正式投入使用,服务年限至今已18年。陈家林垃圾场占地面积约200亩,总库容为360万立方米,分为3个功能区(垃圾处理区、污水处理区、人员生活区),服务范围为新塘镇城区、永宁街永和片区内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每日处理垃圾约750吨; 占新塘城区垃圾处理量的四分之三,是新塘镇生活垃圾的主要收集点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重要基础设施。据统计,增城市这两座垃圾填埋场平均每天处理1264吨生活垃圾,一年产生的垃圾量就有46.14万吨。估计2014年底填埋场将被填满,城市产生的生活垃圾即将面临无处可填埋的困境。而增城市的第六资源热力电厂尚未建成投产,短期内不能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