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际熙,这位从增城走出的一代大儒,在中国近代教育和学术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他的名字在国内沉寂了大半个世纪,即使在他的故乡增城,了解的人也不多。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文化界的推动下,赖际熙及其价值逐渐为人们了解,认识。 客家村里的太史第 2014年11月下旬,在“赖际熙专题学术研讨会”即将在增城市召开之际,记者专程来到他的出生地——增江街湖塘埔村,企望透过半个世纪的历史风尘,在这个极其普通的客家村落的房前屋后,觅得一丝半缕伟人影迹,雪爪鸿泥。这是一个有1000人左右的客家村落,沿山边呈长蛇状分布,祖公堂号为颍川(今河南禹州)赖氏。 开基祖赖君佐于康熙56年(1717年)从福建永安迁此,赖际熙是他的第五代孙。记者走进湖塘埔的时候,村里头已经接到通知,要迎接参加研讨会的客人前来参观。村前村后,已经开始有人打扫清洁了。光辉村村委会书记赖敬儒一直把我们领到了村中一座大屋前,指着说,这就是赖际熙的故居——太史第。 大屋青砖砌墙,绿色琉璃瓦,面阔12米,进深22米,大门前的余坪宽16米,深3米,高1.5米;中间是大门,门口一对石狮子,门楣写着“太史第”字样。左右各一楼,均为两层,后面是花园,种满了果树。花园后面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后堂。据赖敬儒介绍,太史第在赖际熙担任翰林院编修期间建造,20世纪八十年代,赖际熙的孙女赖元芳女士召集族人重修。目前列入了增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贵人应运而生 赖际熙(1865至1937),字焕文,号荔垞。史载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籍。”据现年88岁、村中辈分最高(第六代孙)的老人赖焕新说,赖际熙爷爷死后下葬当时的广州郊区龙洞,风水先生铁口断言:“六十年后,你家当出贵人。”当时还特意在墓碑上刻下了这句话。“赖际熙24岁便中了举人,他爷爷下葬六十周年之际,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43岁的赖际熙高中二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随后派往进士馆学习三年法政,结业授予翰林院编修,任国史馆纂修,后晋升为总纂。现年五十来岁的赖敬儒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赖际熙考取进士后,除在祠堂上高悬“进士及第”的御赐牌匾外,还要在祠堂前左右各竖一支桅杆。据说当时村民和帮工们弄了半天也没能把两棵从外地运来的大杉木立起来。实在没办法,只好把翰林爷请来坐镇指挥。只见他随意把手中的鹅毛扇挥了几下,两根桅杆轻而易举的就立起来了。“桅杆的石座我小时候都还在,常爬到上面去看电影。”赖敬儒说。 太史遗爱泽被乡梓 据赖敬儒介绍,赖际熙的子孙现大部分在香港,各有成就。他们秉承家风,热心乡梓。改革开放后,陆续回乡出资兴办教育,修桥补路,作了不少贡献。赖际熙的四孙女赖元芳女士把海外乡亲资金存入银行,取其利息长期资助家乡办学,同时成立“赖元芳教学基金暨光辉村教育基金”用于资助和奖励家乡学子。1988年,她出资150万港元捐建“林赖元芳电视大学”,并先后在湖塘埔村捐建了村道,牌楼、宗祠等。一代大儒敦睦乡党,济世利民的遗风洋洋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