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区新塘镇的历史文脉:因塘而盛 四望岗见证辉煌 兼容并包的大爱人格

18-5-18 10:5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848| 评论: 0|来自: 人文增城

摘要: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是广东的重镇,如今弥漫的是外来打工者浸透衣襟的汗水味,是穿梭于繁华都市的汽车尾气,是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和大小商场的叫卖声。这里生活着常住居民约40万,夜晚的喧闹丝毫不亚于白日的人声鼎沸。 ...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是广东的重镇,如今弥漫的是外来打工者浸透衣襟的汗水味,是穿梭于繁华都市的汽车尾气,是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和大小商场的叫卖声。这里生活着常住居民约40万,夜晚的喧闹丝毫不亚于白日的人声鼎沸。昔日的新塘旧影在都市进程中渐渐被遗忘,今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态,从增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和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湛汝松这里,拾得几瞥新塘的历史印象。文明不至于遗失,历史已不被遗忘。说起对历史上的新塘的印象,年近七十的湛汝松利落地说:“记住‘一塘,一山,二贤人’,便可知道新塘历史的大概”。

(从增城区新塘镇汇美眺望南香山)

一塘:因塘而名,因塘而盛的新塘名史

新塘古称“沙贝”,是古代东江口与内海交汇处。石巷海蚀洞就是历史沧桑的见证。年深岁久,东江水带来的河沙和海洋潮水卷来的贝壳,淤积在这里,逐渐成为陆地,低洼之处就成了池塘。后来,聚居在山边的人来到这块土地上,在高地盖房居住,在洼地造塘养鱼。这个泥沙与贝壳淤积成的村庄因此为名“沙贝”。

明代嘉靖年间,出生于沙贝,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的哲学家、教育家湛若水认为“沙贝”是块“风水宝地”。于是乎,他发动家乡人在堆积着河沙贝壳的滩涂上挖塘筑堰,修得一方大池,这方大池便是如今“新塘”的由来。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新塘逐渐取代沙贝成为这个地域的新名。

清乾隆年间,广东巡抚苏昌为在新塘设主簿署时向乾隆皇禀奏说,“增城县之新塘墟,外通海道,内接崇山,舟车辏幅,户口殷繁,实为水陆扼要之区”。苏昌的奏章,道出了新塘自塘开始形成的区域优势和繁荣景象。有了塘,就有了新塘墟;有了新塘墟,新塘就逐步成了东江流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南增城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珠三角的经济重镇。可以说,新塘因塘而得名,因塘而发展,因塘而盛名。

一山:四望岗见证新塘辉煌

一塘决定了新塘之名,那么这“一山”则见证了新塘历史上的两次辉煌。四望岗是新塘镇的一座小山岗。数百年前,这里因盛产荔枝将新塘推上了南粤名镇的顶峰。史书记载:“粤中荔枝以增城沙贝所产为最”。沙贝,即为古时的新塘。明代,湛若水结束仕途生活,取道沿海返乡,在福建仙游品尝荔枝时,发现了一个优良的品种,便怀核而归,让家乡人在四望岗里培育。

经过一代又一代乡人的精心栽培,四望岗一带很快就成了一望无际的荔枝林。四望岗培植出来的荔枝清甜多汁,高产易种,很快被推广至岭南各地。人们为了纪念尚书,就把这种荔枝称作“尚书怀”。而新塘也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荔枝产地。四望岗不但哺育出荔枝的大众品牌怀枝,而且还培植出荔枝的稀世珍品挂绿。然而,因为荔枝之故,四望岗也使承载着新塘经历过的悲伤。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社会,荔枝只属于王侯将相,官府吏兵。湛汝松讲起荔枝古时的遭遇,不可谓不悲痛。每年荔枝花开,官府就派役差到荔枝林看花圈树,象征性地付微薄定金。荔枝一熟,贪官污吏鱼贯而来。年复一年,定金越付越少,圈树越圈越多,来人越来越多。为免受官吏迫害,果农先是忍痛把挂绿迁走,接着连其他荔枝也砍伐。

日寇侵华时,煤炭短缺,而新塘靠近铁路,日本人便以荔枝木代替煤作为火车的燃料,四望岗荔枝遭到毁灭性的砍伐。从此,四望岗从荔枝王国的巅峰跌到谷底。时光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四望岗,新塘迎来历史性的巨变。改革开放政策促使四望岗下的新塘人办起了一间间牛仔服装厂。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当年的荔枝产地,又成了全国最大的“牛仔之乡”。

2002年年底,一个全国最大的现代化牛仔纺织服装城在有过辉煌历史的四望岗建成了。中国首届牛仔服装节第一次在这个新的牛仔服装城广场举行;新塘镇也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的称号。可以说,这一山是增城吸收外地先进文化的孵化地,是增城人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精神的象征,更是新塘历史的见证者。

二贤人:大爱若水,兼容并包的新塘人格

如果说一塘一山足以描绘新塘历史的外廓,湛若水、陈恭尹两位新塘贤士则书写了新塘的文化内涵。作为南粤名贤,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的湛若水有着比常人坎坷的家境。27岁,湛若水中举,却勇敢放弃追求仕途经济,毅然追随当时全国著名的理学家陈献章,拜其为师,创立了“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体系。他敢于挑战当时“望高位崇”的王阳明的“致良知”理学;从而冲破了宋代以来理学僵化禁锢的思想牢笼,为古老的儒学带来了一屡生气。

他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以兴学育贤为己任。他编篡教材,制定教学方针。于西樵办“大科书院”,开宗明义招收四方生员,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变官学为乡学的第一页。他捐资办学,所到之处必修书院,广东、江苏、安徽、湖南、福建等地共有他兴办或捐助的书院40多间,足迹遍及江南各地,收授学生近4000人。他还用自已的积蓄为所到之书院设“赡田”、以学谷周济贫苦学生,为促进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

新塘人的博爱,不仅体现在对时人教育的关心,更体现在全民团结,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质上。新塘人对素不相识的南粤名贤,清初著名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陈恭尹提供保护,给予支持,收容正是新塘人精神最崇高的体现。陈恭尹是明末岭南抗清名将陈邦彦的儿子。1647年清兵攻陷广州,第二年陈邦彦抗清牺牲,全家遇害,陈恭尹隐居新塘才幸免。陈恭尹出逃,初时藏在南海弼唐村,后被其父亲好友、新塘人湛粹派人用小艇秘密接到新塘,藏于新塘镇附近的坭紫村。

陈恭尹是当时清廷的通揖对象。增城县令知湛粹是陈邦彦的好友,怀疑恭尹是湛粹所藏,便把湛粹骗上县衙,然后派兵到湛粹家中搜查。新塘人出于民族义愤,千人上县衙请愿,搜捕才止。后来,湛粹为了保护陈恭尹,便用重金贿赂县令,才把恭尹接回新塘自己家中。不久,湛粹将女儿湛艮许配陈恭尹为妻。从此,陈恭尹长期在新塘生活,一直到晚年才转到广州。他经常接触新塘父老乡亲,写下大量颂扬抗清人物,关心民间疾苦而又极富新塘地方色彩的咏史之作。

新塘是陈恭尹的第二故乡,是他诗歌创作的土壤。他在新塘写下的《增江集》,正是一部充满人民性的现实主义作品。他之所以成为岭南杰出的诗人代表,与当时新塘社会现实和新塘人民对异乡人的宽容密切相关。同样,他的的民族精神和气节也影响着一代代新塘人,他的创作活动更为新塘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水有山有人,一部悠悠历史,便在三者的交融间渐成。回首长卷,新塘的山水依旧,先人虽已逝,其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新塘人的精神却代代延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