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拜谒增城区永宁街陂头村天蚕岭的湛甘泉墓 感悟那些殚心力竭研究的心学

18-3-1 04:5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417| 评论: 0|原作者: 湛汝松

摘要: 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附近的永宁街陂头村有座天蚕岭,天蚕岭南麓有座规模宏伟的古墓。古墓下长眠着明代大儒、思想家、教育家、历任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甘泉先生湛若水。2017年12月初一个晚霞漫天的黄昏,手机铃 ...
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附近的永宁街陂头村有座天蚕岭,天蚕岭南麓有座规模宏伟的古墓。古墓下长眠着明代大儒、思想家、教育家、历任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甘泉先生湛若水。2017年12月初一个晚霞漫天的黄昏,手机铃声蓦然响起,伴随铃响,“滁州,安徽”四字映入眼帘。我犹豫后还是接听了。

“我是滁州张祥林。”真想不到,来电话的是2017年8月赴江西赣州参加“王阳明文化国际论坛”时认识的原滁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滁州地情人文研究会副会长张祥林先生。他在电话中告诉我,中旬要到甘泉先生的故乡访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且是有共同爱好的朋友,我更加高兴,当即表示热列欢迎。

滁州,接壤金陵西北,是六朝京畿之地。明正德九年(1514)春,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湛甘泉曾到滁州讲学,与时任南京鸿胪寺卿的王阳明互论儒释之道。次年,甘泉母丧于北京,他扶柩南归时,王阳明在龙江关为湛母吊唁。短暂逗留中,两人又互论格物。“王湛之学”为文化沉淀深厚的滁州史册留下闪光的一章。

后来,甘泉先生于嘉靖三年(1524),调任南京国子监祭酒,至嘉靖十九年(1540)在南京兵部尚书任上致仕回乡,在南京为官长达十六载。明代,滁州直隶于南京。甘泉先生常在滁州一带活动,留下不少诗文。时至今日,滁州人还可以见到由湛甘泉撰文,文徴明题书的“卢氏祠堂记碑”。出于对先贤的敬仰,滁州朋友不远千里要到甘泉先生的故乡,实地考察甘泉遗迹,实在难能可贵。


暖冬艳阳的12月12日,张祥林一行终于来到增城。增城区政协文史委、永宁街道办事处和湛甘泉文化促进会几位先生和我参与陪同。此行第一站就是拜竭甘泉先生墓。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二十日,95岁的甘泉先生于广州禺山书院逝世。三年后的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月,嘉靖皇下《赐葬敕谕》,并派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杜拯主持谕葬。甘泉先生下葬于自己预卜的陂头村天蚕岭下。

四年后,隆庆皇继位,颁赐《故兵部尚书湛若水加赠太子少保诰命》。接着又按当时三代封诰制度,诰封甘泉先生的祖父湛樵林、湛怡庵为资政大夫、尚书,封诰若水母亲陈氏为太孺人,若水夫人袁氏为恭人。同是姓湛的尚书或尚书夫人,墓地都按等级规格立有石人石马等雕像,以至不知实情的人,把分别葬于永和禾丰的若水祖父樵林、镇龙福洞的若水父亲怡庵、新塘东埔若水母亲陈氏、中新坑背若水夫人袁氏的坟墓也误认为是甘泉先生的墓葬或衣冠冢,将甘泉墓葬说得扑朔迷离。

由皇帝谕葬于陂头村天蚕岭的甘泉先生墓规格甚高,规模恢弘。古墓顺坡而上,面仰天上日月,前朝江海潮汐,背靠大地黄土。由糯米粉、桐油、石灰和泥土伴和夯筑的坟墓形如固立于天蚕岭下一把巨大的太师椅。整座墓园由墓道、三级平台、享堂、坟头和护岭组成。庑殿顶坟头有篆书“谕葬”二字,门生庞嵩题写的篆文“山斗八座,真儒千载”,“九十五年,全归不朽”十六个大字以双钩刻字的形式分别于山手版筑墙两边。近千米长的墓道上,内有牌坊,外有华表,两边依次有用玄武岩雕塑的文武官、马、狗、羊石像各一对。

四百多载,年深岁久,滁州朋友来到陂头村荔枝密林深处的甘泉墓园里,只见昔日长长的墓道早已被公路分开,宏伟的石牌坊只剩断柱残础,隐藏于灌木草丛中的石像虽然有残缺,但仍忠诚地守护着陵园。主墓除1989年因遭盗墓,原墓碑被毁坏后由湛氏后人重新立上新碑以外,整座墓葬仍基本保存原貌,只是岁月为其罩上厚厚的尘烟。经历400多个夏暑冬寒,古墓尚能保存到这个程度,陂头村与永宁街保护文物实在功不可没。

本来,甘泉先生母丧丁忧期满不愿回京续职,在南海西樵山建书院讲学期间,时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南海人霍韬因敬仰甘泉先生,于正德庚辰年(1520)已在西樵山青龙头修建了“明太史甘泉湛先生寓墓。”甘泉先生为什么却葬于陂头村天蚕岭呢?由广东省教育促进会等单位编辑的《孝悌雍睦钟陂头》中的《陂头风情》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甘泉先生一生以兴学育贤为己任,所到之处必修书院。陂头村附近的南樵,就有他创办的莲洞书院。甘泉先生75岁辞官还乡后,因到莲洞书院讲学而经常路过陂头村。一天,他在山道远远看见一老翁绊倒滑入溪中。正当他快马上前,嘱咐马伕书僮下溪相扶时,两个青年已争相跳入溪中,把满身泥水的老翁扶起背回村中。

陂头村纯朴的民风便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上出于对陂头村先祖钟遂和、钟玉岩父子的敬仰,甘泉先生便经常作客于陂头,与陂头人结下深厚的友情。陂头村修建祠堂时,他挥毫泼墨,为其题书了“孝悌雍睦”四个大字,以示对陂头村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与天与人和谐相处之村风的礼赞。

时至今日,“孝悌雍睦”木匾被重新擦亮,继续高高悬挂在钟氏祠堂中。陂头人对甘泉先生的怀念得以代代相传。滁州朋友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远千里来到天蚕山下,拜竭在滁州留下深深足迹的千载真儒,以表达其对甘泉先生的敬仰情怀。天蚕山下,清幽宁静,树木葱浓。甘泉墓园,朴厚深邃,肃穆凝重。正当大家都在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甘泉先生的故事时,张祥林先生建议,我们齐齐立于拜台,向甘泉先生致敬。

我们一为杰出的思想家甘泉鞠躬,他殚心力竭研究心学,创立“随处体认天理”学说,引导人们自我修养,打破宋代以来理学僵化禁锢的局面;他与王阳明同时讲学,为哲学界带来和而不同的新风。我们二为伟大的教育家甘泉鞠躬,他任过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制酒,当过国家教育最高的行政官员礼部尚书,长期仍参与教育实践,退休20年更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他一生创立书院40多所,培育弟子3900余人。

尤其为人感动的是,他95岁逝世,临终前十二天还从广州远赴在龙门,“偕诸生开讲龙潭书院”,两天后回禺山书院仍“讲颜子克己复礼章”,直至大星陨落,无疾而终于弟子之中。我们三为开明的古代官员甘泉鞠躬,他提出“民庶实为邦本”的治国策略,坚持“礼与刑互用”,“出礼则入刑”的安邦观念,主张“重农”,“恤商”,关注民生,追求“衣食足,善心生,伦理明,风俗厚,礼乐兴,和气致,天地泰,万物若”的太平社会。

心虔城,意敬仰。我们深深地为甘泉先生三鞠躬后,便要转移到增城开区,考察由王阳明先生撰写墓表的甘泉先生母亲“陈氏太孺人墓”。离开天蚕岭时,我们一齐诵读明代正德八年(1513),湛若水出使安南古国时,赠给国王黄蜩的诗篇:“春风浩荡花同舞,化日昭回海共融。从此传宣天语意,永期中外太平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