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从唐代至清末的开村数量变化基础上 探寻增城区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与空间分布

18-7-8 08:2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3166| 评论: 0|原作者: 卢道典 曾娟

摘要: 以增城古村落为研究对象, 在梳理自唐代至清末的开村数量变化基础上, 发现增城古村落的形成发展经历了初始形成、大力开发、稳定发展、加速发展以及停滞发展等5个阶段。增城古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显著, 总体上呈现"南密 ...
以增城古村落为研究对象, 在梳理自唐代至清末的开村数量变化基础上, 发现增城古村落的形成发展经历了初始形成、大力开发、稳定发展、加速发展以及停滞发展等5个阶段。增城古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显著, 总体上呈现"南密北疏、西密东疏"格局, 从民系文化类型空间来看, 则表现为"广府型密、客家型疏", 从地形地貌类型空间来看, 表现为"平原密、山区疏、丘陵地区均衡"特征。

纯客家村落有90个, 广府与客家杂居村落有74个

古村落是传统乡土社会、文化与经济的重要物质载体, 其形成发展与空间分布受自然与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对古村落的演化与发展进行了广泛研究, 有学者从宏观尺度上对我国皖南、江南以及山西等古村落分布密集地区进行研究, 包括古村落的产生与演化过程、整体景观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也有学者从微观视角对皖南的宏村和西递、苏州东山陆巷、山西平遥梁村以及岭南广州小洲和黄埔等典型古村落进行个案研究, 多涉及村落演变、空间形态、建筑特征、文化特色、保护规划以及旅游开发等多个方面, 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市中心城区以东, 东部接博罗县和龙门县, 西北部以从化市为邻, 西接广州市萝岗区和黄埔区, 南部与东莞市隔东江相望, 市域总面积为1616.47km2, 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 北部为山区, 最高处牛牯嶂海拔达到1084m, 中部以中低丘陵为主, 并有宽广的河谷平原, 南部为冲击平原。广东省内汉族分为广府、潮汕和客家3大民系, 各民系有各自的方言, 形成了特色文化。

由于历史上多次移民开村, 增城市域范围内广府方言、客家方言混合、交错分布, 在全市300个行政村中, 纯客家村落有90个, 广府与客家杂居村落有74个, 两者总数为164个, 约占全市村落的55%, 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增城市域范围内古村落开村数量差异显著, 空间分布也与民系文化、地形地貌存在一定耦合关系, 这对研究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与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通过梳理《广州府志》 (光绪五年版) 、《广州市志》 (1999年版和2010年版) 、《增城县志》 (清嘉庆二十五年版) 、《增城县志》 (1995年版) 、《增城市志》 (2005年版) 等有关地方史志文献, 并结合现场调查和访谈, 对增城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广州市增城区使用粤、客方言人口情况)


1 增城历史文化概况

增城历史悠久, 东汉建安六年 (公元201年) 析番禺地置增城县, 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南北朝时期梁、陈两代曾移东官郡治于增城, 隋朝开皇九年 (公元589年) 又撤郡改州, 隶属广州, 此后虽几经变更, 但增城隶属广州未变。由于增城靠近广州, 交通区位优越, 且大部分地区未开发, 在宋元明时期, 大量的广府人移居增城开基立村, 大大带动了增城发展, 其历史文化也因此受广州影响明显, 广府民系文化特色显著。

此外, 明代以后已有客家人陆续迁入, 到清代康熙二十二年的"复界"至乾隆年间, 又有大量客家人迁居增城开村, 逐步形成了增城客家民系文化。因此, 增城境内民系文化差异十分明显。语言是区分民系最重要的标志, 增城境内方言主要有粤语 (本地话) 和客家话, 笔者按各镇 (街) 方言使用情况将全部使用粤方言的镇 (街) 划为广府型, 使用粤方言人口比例超过60%的镇 (街) 划为广府主导型, 使用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人口比例均在40~60%之间的镇 (街) 划为广府、客家均衡型, 使用客家方言人口比例超过60%的镇 (街) 划为客家主导型。根据《增城县志》 (1995年版) 有关记载, 划定增城各镇 (街) 民系文化类型及空间分布概况 (表1, 图1) 。

2 增城古村落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由于历史演进及部分村落历史已无从考证, 增城古村落的准确数量难以完全统计。根据《增城县志》 (1995年版) , 增城境内有族谱记载开村的有79姓、363个村落, 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增城古村落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特征。笔者将上述363个村落开居时间以100年为时间段进行统计分析 (表2, 图2) , 由此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 分别为初始形成阶段、大力开发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停滞发展阶段。

2.1 初始形成阶段——古村落开居数量缓慢增加

这一阶段所指历史时期为公元850~1100年, 对应朝代为唐朝末年至北宋时期。据现存有关族谱记载, 在唐咸通十四年 (公元873年) , 单姓由山东迁居现增城石滩岗贝, 在南汉大有七年 (公元934年) 和大宝二年 (959年) , 又分别有古姓由河南辗转迁至增城福和镇、卢姓由番禺迁至增城新塘大敦, 这是最早进入增城的姓氏家族。从有记载的第一座古村落至公元1100年的200多年时间, 增城古村落开居数量累计达到15个, 占总数4.12%, 平均每年新开居村落不到1个。因此, 这一阶段属于增城古村落的初始形成阶段, 古村落开居数量增加缓慢。

2.2 大力开发阶段-古村落开居数量快速增加

这一阶段所指历史时期为公元1100~1300年, 对应朝代为两宋及元代中前期, 由于北方战乱较多, 南方相对稳定, 出现了历史上中原汉人第三次向南大迁徙时期。这一阶段, 增城古村落开居数量达到146个, 占总数的40.22%, 累计数量达到161个, 占总数的44.35%, 是增城古村落开居数量的快速增加时期, 也是增城大力开发阶段。

2.3 稳定发展阶段-古村落开居数量明显减少

这一阶段所指历史时期为公元1300~1600年, 对应朝代为元代后期及明代, 经过政权更替后出现了相对稳定局面, 明朝也实行一系列鼓励垦荒、发展经济的政策, 总体上人口迁徙放缓。这一阶段, 增城新开居古村落数量为105个, 占总数的28.93%, 累计数量达到266个, 占总数的73.27%, 是增城古村落开居数量相对减少阶段, 也是增城古村落稳定发展阶段。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