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走进增城区朱村的老宅群 翻阅时光里的星霜与繁华 浮光掠影间沧桑感悠然而生

18-12-1 03:02|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4197| 评论: 0|原作者: 郭敏健

摘要: 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于明清时期至民国之前称云母都(包括现中新镇一带),相传葛洪在罗浮山修炼多年未炼出仙丹,后到朱村的白水带边寻得一山洞,用云母石炼出三粒仙丹,他和妻子,还有徒弟黄大仙各吃一粒,先后成仙, ...
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于明清时期至民国之前称云母都(包括现中新镇一带),相传葛洪在罗浮山修炼多年未炼出仙丹,后到朱村的白水带边寻得一山洞,用云母石炼出三粒仙丹,他和妻子,还有徒弟黄大仙各吃一粒,先后成仙,因这个传说,驻村一带叫云母都。解放后,因镇政府所在地设在朱村村,不论是乡、镇还是今天街的建制,均以朱村命名。

朱村村顾名思义就是朱姓人集居的村庄,据《增城县志》和《朱村宗祠祠序》中所述:“朱村系朱熹第四代嫡孙朱见源(宋朝进士)于公元1276年由南雄珠玑巷迁此聚居而得名。”朱见源是南迁朱姓先祖的第八子,南迁至增邑云母都开居已有739年,朱村村人常以“老朱村”豪称自居。朱村村自开居以来,人丁兴旺,物华毓秀,成为增城有名的大村之一。

走进增城区朱村的老宅群 翻阅时光里的星霜与繁华 浮光掠影间沧桑感悠然而生
(增城区朱氏宗祠的第二进为“叙伦堂”)


古老的朱村村呈东西两个片分布,如今在朱村村里仍存有上百间结构完整的明清建筑群。这些民居古宅主要集中于朱村村的西方。古宅以砖石结构为主,青砖飞檐,檩梁构筑,泥瓦罩顶,古色古香,尤以西方连元里的朱家傍那三座气派大院为代表,别具韵味。三座宅院之间铺设有“青云巷”作分隔贯通,每座面阔10.8米,南北阔30.5米,东西深27.2米。

三座民宅的建筑形制、结构及规模、外饰均相同,平面布局为三间三进。巷头巷尾砌有砖墙,把三座古宅院围合成一座大宅群落,内里纵横连汇贯通,风格独特,为增城少见。这独特的建筑构造保证了冬暖夏凉的特点,即使三伏天外面闷热难耐,宅院里却宁静清凉,走在青云巷里,有穿越时光之感。老宅门内两侧墙体上各镶有方正大气的红砂岩石,彰显明清广府民居的建筑特色,过去装有厚重的木大门,设有青石门墩。

门框的两边留有圆洞,俗称“通杠”,在旧时起到防御作用,以碗口粗的一根圆木穿在门框两边的圆洞内,即便是土匪入村袭扰,从外面也难以踹开大门。古宅院群的每条巷子尽头往往铺设一个石雕钱孔状的排水引流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在纵横交错的巷院里,随处可见大量精致的砖雕、木雕、灰调、石雕及陶塑、雕花神台等明清建筑元素,至今仍镶嵌在老宅的雕梁画栋上,玲珑精美,虽历经数百年沧桑,仍显其雍容大气。

在老宅院的西南面设有两座门楼,俗称游龙牌坊,以前凡考取功名的朱氏族人都需经这两座牌楼回归至朱家福地,因而链接两座牌楼之间铺设了一条石板巷,叫官厅路。沿着这石板巷的周边,延建了一大片老建筑,有更楼坊、开居井、武魁之家、秀才诗书庭院、书房、楼阁等。两处的门楼旁边种植两棵古榕,树下堆放着20多根明清年代朱氏学子考取功名后树立的旗杆石,旗杆石上的刻字姓甚名谁仍清晰可辨,如今都集中陈列摆放在榕树下,沐浴着岁月的清风霜露。

时值初夏,雕梁上飞落着成群的家燕,似向人欲语。老朱村人坚叔望着这片老宅,讲述着每一座老宅院背后的兴衰家史。这里处处留下祖辈生活的印记,每一条巷道的名字来历都是有讲究的,诸如“连元里、青云里、亲仁坊、官厅巷、更楼坊、旧枝元”等,背后蕴藏着大朱村几百年来的人文厚积,石雕、木雕、彩绘的工艺图案昭显的文化印记,由此可窥见老朱村一路走来的星霜与繁华,这一切让我感受到南粤民居的古老和岭南建筑文化的深远。

坚叔手上的《朱氏族谱》,上面如实地记录了老朱村的历史和发展,也包括“朱村古八景”,古八景包括“仙桥新市、语文澄院、新基武庙、谷种存岭、佛岭圣宫、观音仙泉、万年松音、啸霞古寺”,如今古八景大多已消失了,永远封存在老朱村人的族本里,现留存下来的只有两景,即东方圣塘边的朱村东祠和东北角的文笔塔。

朱村东祠在朱村的东面,村民俗称“东祠”。朱氏宗祠始建于公元1333年(元至顺四年),至今已有682年,朱村族人为纪念其远祖—南宋之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而建。朱氏宗祠地处朱村村东方的“圣塘边”,这座气派堂皇、精妙夺伦的大祠堂,不仅可看到朱氏后人对先祖经久不息的敬仰,还可窥见随着历史烟云吹拂而来的朱子之风,古老宗祠几百年来枕着一泓清水,如临水照花一般娴雅壮观。朱村东祠与仙村仙桥路的陈氏宗祠、新塘白石村的黄氏宗祠、石滩麻车村的刘氏宗祠并称为“增城四大祠堂”。

朱氏宗祠面积945平方米,附属面积合3000多平方米,六间三进,通进阔26米,深55米,为招架式木结构建筑。祠堂庭院的南北两面各有一道顶部涩牙砖衬檐的照壁墙,两道照壁墙又各设有一个拱门。宗祠正面呈龙船屋脊、翘檐飞挂,屋脊的两端各有一个彩绘鳌鱼雕塑,大气又不失精美。大门的入口处设有条石台阶,两侧四条红砂石础柱,与底座的红色岩砖对应,浑然一体。

门头及侧边的檐廊上遍布着灰塑彩绘,梁架木雕细腻,极其精美考究。大门的顶端,悬挂着一块刻有“朱氏宗祠”字样的木牌匾,门前刻有一对联“祖德流芳源荫远,宗枝繁衍瓞绵长”。进入大门,宽敞的天井正中,一条笔直的红石官道分外醒目,两侧的檐阶走廊中分别有碑刻题字。宗祠的第二进为“叙伦堂”,有一对联:“一统江山明社稷,四书精由宋英儒”,横批:“雍雍肃肃”。

并附有《修祠祖训》一诗—“家声传鹿洞,拓业增邑中。七兄和一弟,八郎系乳名。宋末携家至,迄今七三九。丹山是房号,子孙已万千。修祠惟纪念,世代应保存。喜庆多传颂,勿忘先祖恩。”这12句诗注解了朱村人祖籍出处、兄族排列、迁居年份、宗族冀望等,更丰富了“叙伦堂”之“伦辈、伦常、伦理”的内涵,这不仅代表着对朱氏先祖的敬奉,还对朱子学说的推崇弘扬。

“叙伦堂”墙上悬挂着朱子像及其朱子学说的精要,还有阐释“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条幅,处处浸透着朱子之风。走在朱氏宗祠里,时时惊讶于壁垒森严,高台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飞龙、舞凤,呈现出不可侵犯的气派;神龛和牌位、烛台和高堂无时地释放着余威,祠堂内的红砖碧瓦、雕梁画栋上,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记载着故事;

龙船状的翘檐加上鳌鱼雕塑,在整座宗祠的每一道主要屋脊均有,屋外屋内的檐廊都施以彩绘,琳琅满目,蔚为壮丽。东祠自兴建起来,一直作为宗族活动的场所,民国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长期划作教育学堂使用,从清雍正年间至今,朱氏宗祠分别进行了5次大修葺,目前仍保存完好。自开居739年以来,朱氏族人考取功名有登记在录的名人达30多人,现代的有国家农业部副部长朱荣等,可谓人杰地灵。

在朱村东祠的北面,耸立着一座古塔,始建于明朝初期,2002年9月列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古塔为青砖结构实心塔,塔平面呈六角形,塔高五层约12米,呈六角状,为青砖结构实心塔,村民称 “硬塔”,又名文笔塔。文笔塔由底至顶每层有收分,每层腰檐有三叠砖叠涩出檐,檐面铺设有灰筒瓦和瓦当滴水。每层六面墙上分设拱券形隐(假)门(窗),门窗内涂朱红色。

文笔塔原有六层,最顶端的一层溃于清年间的一次雷击,如今只剩下五层。按照旧时的朱村村规俗定,每逢三十年对文笔塔进行一次修缮,古塔的顶端原置有一陶瓷葫芦,里面放有茶叶和九制橙皮,被村民视为治大热症之良药,塔顶和葫芦溃于雷击后至今未有修复。在老朱村人的眼里,这是一座很讲究的风水塔,在破四旧之前,在朱村牌坊的左边还建有一文昌塔,与这座文笔塔南北遥相呼应,曾作为老朱村的“古八景”之一;

东南面的文昌塔最后溃于“破四旧”的年代,现已无踪可循。这建于明初的文笔硬塔因地处民居与荒丘的夹角处,因交通不畅,“破四旧”时没来得及拆,因而保留了下来。朱村村的这片老宅群自历经上世纪的战火和数次运动后,曾经的青砖碧瓦、雕梁画栋已不复昨日辉煌,于岁月的侵袭中逐渐凋零下来,每当走近这片朱村老宅群,那种“老宅苍台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沧桑之感悠然而生,浮光掠影间仿佛听见一段凝固的音乐在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