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和增城区有极深渊源的三大碑文 是陈白沙思想及文化遗存的瑰宝

19-1-4 05:1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004| 评论: 0|原作者: 史艳群

摘要: 陈白沙先生的思想及文化遗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是岭南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近期新发现白沙遗迹, 如《祭诚庵先生文》碑、《跋清献崔公题剑阁词》碑、《增城刘氏祠堂记》碑和《送刘宗信还增城四首》碑等。通过 ...



欣赏白沙先生为人, 拜为师。二人师生情深, 交往甚笃。刘宗信从陈白沙那里获得的墨宝被铭刻于碑, 从此《增城刘氏祠堂记》碑一直矗立在社潭刘氏大宗祠内。碑文云:增城刘氏祠堂记, 古圣贤以民德归厚, 必曰"追远", 又曰:"宗庙之礼, 所以序昭穆也;序爵, 所以辨贵贱也;序事, 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 所以逮贱也;燕毛, 所以序齿也。

"庙始迁之, 祖而祭之, 古之制不可考已。君子随时变易, 以不犯其分而得其心, 盖人情出于天理之不容已者, 夫何嫌欤?古之仕者世继, 死者有庙, 生者有宗, 恩相庆而死相吊, 百世不相忘。世降俗偷, 盖有不然者矣。邸第之雄, 田园之美, 肥甘艳丽, 饱妻子;祖考所凄, 与虫鼠为伍, 残膏剩馥, 何有及之, 其鄙陋污秽, 可胜道哉!

中古之王天下者, 尝为卿大夫作家庙以愧之, 卿大夫犹然, 况士庶乎?先世之流风余韵, 至此几绝。以吾之一身散而为百体, 拔其一毛而心为之痛, 是孰使之然哉?且人之赋于天命者, 有贤不肖、贫贱、富贵之差, 吾之所以仁爱者未能皆然。贫贱不薄于骨肉, 富贵不加于父兄, 宗族者谁乎?故曰, 收合人心, 必原于庙。

宋之惠州守刘仲明自南雄迁增城。有刘氏自仲明始也, 传至今太学生瓛, 十有二世。其先世尝庙而祀之不迁, 又置田以供祀事, 以图无穷, 颓而复起者再矣。父有积薪, 子不析而爨之, 世岂少哉!瓛自言系本元城, 世有衣冠, 曰缘者, 瓛之父也, 曰汉曰孔, 祥者, 瓛之诸父行也, 一念追远之同。天顺甲申, 始拓庙旁之地而新之, 庙成而诸父亡矣。

成化庚子, □□□□又率其族兄弟而增修之。前堂后院, 栋宇层起, 焕如也。四垣竹树周遭, 过其门者咸以是称焉。于前有光, 于后有继, 于士大夫其无愧哉!今年秋, 瓛因林时嘉再至白沙, 予示之诗云:"雨变新凉, 炎埃洗除尽。庐山昨夜灯, 已照刘宗信。"故为之记, 以诏其后人。弘治一年癸丑秋九月翰林院检讨古冈病叟陈献章记。

考证:第一, 《增城刘氏祠堂记》碑中所指增城, 也就是如今的惠州市龙门县, 因当时龙门尚未设县, 所以白沙先生撰写的是增城刘氏, 而不是龙门刘氏。第二, 碑中所提"瓛自言系本元城", 据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记载:"刘仲明, 字廷光, 江西紫溪人, 刘元城三世孙。"又同时记载:"刘瓛 (字宗信) 刘仲明裔孙。"从县志记载来看, 刘元城确系刘宗信的祖辈, 与碑中白沙先生所写一致。且从笔迹来看也是白沙先生的茅龙笔书写无疑。第三, 从各地旧谱记录, 近900年来, 刘仲明的子孙在社潭一带繁衍成龙门最大的宗族, 有永汉"七刘"之称。从社潭发展成现在的8个刘姓自然村, 如:马图岗、官龙围、新园、龙石围、松山下、上埔村、三角夫村、埔田村。刘宗信系刘仲明的裔孙, 《增城刘氏祠堂记》碑出现在马图岗就顺理成章了。第四, 《增城刘氏祠堂记》碑原存放在刘氏祠堂, 因祠堂年久失修, 现已不能遮挡和保护石碑, 于是刘氏后代将两块碑一同存放在村里的活动室。石碑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雨, 见证了岭南大儒与龙门学子的师生情谊, 成为刘氏族人的"传家宝"。


《送刘宗信还增城四首》碑

《送刘宗信还增城四首》碑, 材质端砚石, 碑文阴刻, 茅龙笔书写, 行书, 刻字上下26竖行共109字。碑长70厘米, 宽56.2厘米, 厚6.5厘米。碑文完整, 字迹清楚。碑文云:《送刘宗信还增城四首》夜宿黄云坞, 秋登碧玉楼。归时一片石, 见月过罗浮。山到铁桥西, 青天一角低。送君高处望, 天与帽檐齐。菊花笑我前, 梅花撩我后;问花花不言, 驻楫增江口。山人偶出村, 送客村南道。江山风日佳, 岁月乾坤老。弘治癸丑十月望前一日古冈病夫陈献章公甫书。

考证:第一, 据《龙门县志》记载, 当年刘宗信受林时嘉邀请到白沙先生的小庐山精舍相聚, 在刘宗信返增城时, 白沙先生赠诗送别, 也就是在龙门县永汉镇马图岗村发现的《送刘宗信还增城四首碑》。诗碑是在2016年被一名考察广东古村落的专家发现, 由刘氏族人珍藏。

第二, 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记载, 刘宗信回家乡马图岗建铁汉楼, 白沙先生又有赠诗《秋夜楚云台小集赠刘宗信及从子浩诗》, 曰:"一曲一杯欢此游, 白云高卧楚山秋;月明我记南安梦, 醉倒君家铁汉楼。"此处体现了白沙先生与门生的情感。《陈献章集》也收录了《送刘宗信还增城四首》。

第三, 《送刘宗信还增城四首》碑与《增城刘氏祠堂记》碑都是采用端砚石刻, 由白沙先生用茅龙笔行书撰写, 具有用笔挺健、骨力峻峭的特点, 屈大均云:"白沙晚年用茅笔, 奇气千万丈, 峭削槎枒, 自成一家。"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三) 茅龙笔是一种不易掌握的书写工具, 只有刻苦练习并有书法基础的人才能写好。当使用茅龙笔时, 用墨和运笔需要相当功力, 白沙先生的茅龙笔书法非一般人能轻意效仿。根据以上三点的考证, 《送刘宗信还增城四首》碑与《增城刘氏祠堂记》碑当为真迹。

综上, 通过对白沙先生所撰祭文、匾额、题跋、记、诗的辨析考证, 发现他的墨宝体现了一代大儒的书法风采, 无愧为明代具有鲜明个性的书法大家。特别是他自创的茅龙笔, 其书法苍劲枯峭、骨力峻整, 极富感染力, 体现了他以心为主的审美特色。考其内容, 发现他还十分重视和珍惜好友之情和景仰英才, 反映了白沙先生是一位极富情怀的岭南大儒。考证这些遗存, 对研究陈白沙先生思想及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这些散落在各地的白沙先生遗存的文物, 更要加强保护与管理。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