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区派潭镇佳松岭村貔貅舞被列为省级非遗 扎根校园传承非遗文化迎来新生

19-4-14 12:35|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4415| 评论: 0|来自: 广州日报

摘要: 在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一座名为佳松岭的小山村流传着一种特别的舞蹈——貔貅舞,其为派潭镇等客家地区的传统舞蹈节目,又称“舞客家猫”“客家醒狮”。2007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了270多年,貔貅在增城客家 ...

增城区派潭镇佳松岭村貔貅舞被列为省级非遗 扎根校园传承非遗文化迎来新生
增城区派潭镇貔表演貔貅舞的五名小队员)

2007年,张永木师傅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貔貅的传承人,佳松岭村舞貔貅队也逐渐成长为派潭镇声誉较好、威望较大的一支团队。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张永木11岁就开始学习舞貔貅,今年67岁的他仍然身手灵活,给徒弟讲动作、做示范的时候一点儿都不含糊。张永木向记者介绍了舞貔貅的一种礼节,即在开始舞之前,会用一个“久仰”的手势来表达对对手的尊敬,这个手势背后大有学问。

“故事来源于《西游记》,孙悟空与如来对抗时,跳到如来的手上后被压五指山,故而手势中的五指代表五指山,拳头则代表昆仑山。先有五指后有昆仑,故五指包昆仑,现在人们只知道这个手势,却不知道这个手势的含义,学舞貔貅的第一堂课,就是要学会尊重对手。”张永木说。目前,增城客家居民已达30万人,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小楼荔城增江朱村中新新塘永和宁西等地区。现在,增城貔貅舞队已非常难寻,会表演貔貅舞的艺人大多散居,有需要时再被召集起来进行表演。在增城派谭镇,只有张永木领衔的貔貅舞队算是一支完整的队伍。

貔貅舞进校园简化套路方便练习

面对传承难的问题,派潭镇文化站老站长张淀渊想了一招:“从学校入手,给舞貔貅换新土壤。”在派潭文化站和学校的共同支持下,2009年,派潭中学成立了舞貔貅社团,并于2013年成为舞貔貅区级培训基地。过去,貔貅舞主要是父传子。且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传同族男子,不传他姓,但这条规矩在张永木手上被打破。

“貔貅舞要发扬光大,必须后继有人。”他说。毕业于广州大学的钟伟宏就是张永木他姓徒弟中的佼佼者,其为增城区派潭中学的一位中学老师。2004年,钟伟宏正式拜师张永木学习貔貅舞技艺,2009年至今,他和张永木一起在增城区派潭镇各中小学招收貔貅学徒共376名。近年来,派潭中学的舞貔貅社团在学校的众多社团中脱颖而出,社团人数保持在30~40人,高一、高二的学生是舞貔貅社团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钟伟宏个人善于在舞高狮时用圆滑的左右交叉手、舞低狮用手腕力旋转、左右脚小跳步等方式来展现貔貅的神态。他精通锣鼓钹三种乐器,并对前辈们传下来的曲乐进行了整理,写成了简易的乐谱,让学生们更易懂。“传统舞貔貅一整套做完差不多要两个小时,在校生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学习,所以将其拆分为几段套路,方便练习。”

小资料:增城貔貅舞

道具:先用泥巴做出貔貅的头部模型,然后在模型外表贴硬纸板,一层一层粘贴,共贴十层;然后在此之上贴三层布;最后再在其上贴硬光面纸。待纸张和泥巴模型干燥后,上色并涂一层桐油。此时,在模型边缘嵌入一个竹篾编织的边缘,并取出已干燥的泥巴模型。另外,貔貅颈项和身体主要部位用不同颜色的布块拼接而成。貔貅的最尾端有一根与貔貅身宽一样长度的细棍固定,以便负责舞动貔貅尾的人固定身体。

外形:增城的貔貅道具外形独特——除了长长的“猫身”,圆圆的脑袋上却是一张“猴脸”,远看像一个猫头。现存的“猫头”基本有两种,一种在头顶有一支独角,另一种则没有角。增城貔貅舞的角色较多样化,有貔貅、大头佛(又称沙和尚)、猴子(又称孙悟空)。

特色:增城貔貅舞中的貔貅,即客家猫,有性别之分。通常,如果出现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则代表“猫妈”和“猫仔”;若只有一只“猫”出现,则是“猫公”。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