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区永宁街南香山上古书院 犹闻400年前读书声 为明代哲学家湛若水创建

19-5-10 12:3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113| 评论: 0|来自: 南方都市报

摘要: 一路颠簸,沿未开发的盘山路“擦边”而行,行至深处,竹林渐密,鸟声清脆,山泉溪流声声入耳。这里是沉寂了400多年的莲花书院。明代大教育家、心学家、哲学家湛若水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南香山选址创建。2016年 ...
一路颠簸,沿未开发的盘山路“擦边”而行,行至深处,竹林渐密,鸟声清脆,山泉溪流声声入耳。这里是沉寂了400多年的莲花书院。明代大教育家、心学家、哲学家湛若水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南香山选址创建。201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增城区推动的莲花书院重建工程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时,发现了这座“隐于山间”的莲花书院,更是重启了一段掩藏400多年的“岭南书院秘事”。近日,在增城区南香山的东南山麓,记者跟随一队老考古人,与这座400多年前的明代“私立高级中学”、“2018年南粤古驿道文物重大发现”惊喜相遇。

增城区永宁街南香山上古书院 犹闻400年前读书声 为明代哲学家湛若水创建
(考古研究人员向记者介绍莲花书院遗址考察情况)


感受当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

遥望增城西部的最高峰南香山,莲花书院遗址就藏于海拔约220米的山腰处。南香山,南距东江8.7公里,西距广州古城中心约36公里,海拔434.1米,是增城西部地区的最高峰,也是“广东三樵”之一的南樵。莲花书院依山势而建,南北宽30.5米,东西长59.0米,总面积约1700平方米,呈中轴对称结构,坐西北向东南。四面竹林围拢,两侧溪水环绕,山水之间,莲花书院安然横卧其中。

“我们今天讲究鸟语花香,殊不知当年书院里的学习环境,已远不止鸟语花香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易西兵介绍,经过初步整修之后,整个书院的五级平台结构已经逐渐显现。远眺莲花书院,整个建筑呈高低不一的五级平台分布,两条小溪在此交汇,平台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升高,最终通过一条中轴线上的台阶将彼此相连。

“如今杂草丛生的地方,我们依稀还能分辨出一条路,可以想象,这就是当年甘泉先生和门徒上山学习的路。”遗址东南部书院门楼台阶往下发现向东南延伸的石砌路面,长约38米,推测是山下通往书院的道路。一队人沿路上山。从山门开始,拾级而上,随着山势的起起伏伏,五级平台逐级“现身”,每一级的设置都有其不同的功能。

第一级平台是书院的门楼,分三间;第二、三平台可能为书院的诸生馆,由于晚期的破坏,发现房址有三座共分八间;第四平台为书院的讲堂,分五间,两侧为翼廊;第五平台为书院的正堂及左右偏堂,都为三开间结构,两侧为从第四平台延伸而上的翼廊。一房一厅分工有秩,足以窥见明代书院的布局之风。

“如今我们脚下的瓦砾,就是搭建这些不同厅堂的建筑材料。”易西兵介绍,即便书院的搭建原貌未能显现,但从倒塌散落的瓦砾和围墙痕迹便可推断,这里的各种功能空间,每一间大概有20平方米。“即便这个书院如今留给我们的只有残垣断壁,但行走其间,仍能强烈的感觉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震慑感。”

一路上行,除了残损的瓦砾以外,平台间还散落不少雕刻精美的柱础(中国古建筑常用构件,用于房屋木柱下方承受柱子的压力,防止下沉)。“大家看到这些镂空雕花的柱础,不仅外观美丽精致,更为我们判断书院的建筑规模提供了依据。”易西兵介绍,根据这些红砂岩柱础的分布,考古人员可以不断还原当时书院的搭建状态,为今天的考古研究提供支撑。

“行至最高点,我们就能看到四个字:海阔天空。”跟着考古队一路攀登,在距离遗址西北部25米处,一块大石头上“海阔天空”的四字摩崖石刻清晰显现。其顶部还刻着“中主石”三个字,“当时看到‘中主石’,就不由得让人联想,这会不会和整个书院的中轴线有什么关系?”易西兵介绍,根据勘测发现,这块摆放在莲花书院“中轴线”上的大石头,应该和书院的整个建筑布局有密切关联。

“在最高点,往东南方向看,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山那边的水库,再远一点就是东江。”站在400多年前的明代书院之上,极目远眺,对面山水朦胧,颇有一番诗意。心旷神怡之余也不禁令人感慨:实为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点评该遗址,“从高空俯瞰该遗址,仍然让我们感到震撼和惊喜。书院所处的环境,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湛若水先生创办书院的艰辛,也仿佛可以看到莲花书院当年的建筑风貌,听到当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

考古3个月,意料之中更有意外之喜

2018年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莲花书院重建工程建设进行考古勘探发掘,连续三个月,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总体揭露面积约1800平方米。易西兵向记者介绍,在调查勘探前,考古人员开展了大量的文献搜集分析工作,掌握了莲花书院的大体位置,因此,对于调查发现莲花遗址并不意外,但经过考古发现规模如此大且保存比较完整的书院遗址,则有些出乎意料。遗址的发现引起广泛关注,2018年底,莲花书院遗址被省有关部门评为“2018年南粤古驿道文物重大发现”。

“2016年开始勘测,2018年正式发掘。当时整个考古队的规模还是很大的,包括工人在内,五六十号人就在这里待了3个多月。”易西兵回忆,当时上山的道路还未成型,车辆无法驶入,只能靠人力进山。“正值春夏之交,蚊虫多,下雨和暴晒都是常有的事。”经过3个多月的勘探发掘,整个莲花书院遗址考古清理出房址4座、石墙43段、台阶4处、坑2个、排水孔2个及路面1处,红砂岩柱础21个,麻石柱础9个,除f1为清代-民国遗存外,其他皆为明代莲花书院建筑基址遗存。

历史溯源:书院遗址见证公益教育情怀

“建这所书院的时候,湛若水已经70多岁了。”据相关文献记载,书院从选址到建成,湛若水花了差不多三年时间,可见工程艰巨。“这三年,日日要从山下背着石材上山,建好了书院就要招生,不光管读书还要管温饱。”易西兵感慨,明代大儒毕生的公益教育情怀令人动容。据介绍,湛若水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

明弘治五年(1492年),湛若水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后赴新会县拜名儒陈白沙为师,由于得到严师的耳提面命,学识大为长进,深得陈的赏识,因而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参加会试,中进士第二名,先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侍读。嘉靖三年(1524年),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

在继承陈白沙学说的基础上,湛若水提出“体认于心,即心学也”、“随处体认天理”等主张,成理学的一大门派,被誉为“甘泉学说”(甘泉学派),与王守仁的阳明学说并称为“王湛”之学。他在全国各地创办书院近40所,弟子多达数千人,且遍布大江南北,促进了整个明朝中晚时期心学的发展与繁荣,而莲花书院则是其中唯一目前尚存的书院遗址。为了扶持家乡教育事业,湛若水在广东境内广设书院扶持后学,有力地推动了岭南文化的进程。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1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