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丝苗是增城特有的水稻优良品种 因其米质上乘而饭味特佳 已逐步恢复发展

19-8-18 06:4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610| 评论: 0|来自: 增城市志

摘要: “丝苗”,是增城特有的水稻优良品种,因其米质上乘,饭味特佳,在历史上已与“增城挂绿”荔枝齐名而享誉中外。由于历史的原因,饱经沧桑,濒于绝迹。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经农业科技人员多年研究,对原品种进行提纯 ...
“丝苗”,是增城特有的水稻优良品种,因其米质上乘,饭味特佳,在历史上已与“增城挂绿”荔枝齐名而享誉中外。由于历史的原因,饱经沧桑,濒于绝迹。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经农业科技人员多年研究,对原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并培育一批新品种,才逐步恢复发展。

一、种植历史

增城丝苗水稻,相传明代已有种植,距今约有400多年的历史。从清代至民国,均有大量种植。清《广州府志》载:“优质稻米多出增城。”指的就是当时著名的丝苗米。民国十年版《增城县志》亦载:“案近年,早造有拣赤,有上造丝苗,有白壳仔颇佳,晚造有泉水粘,丝苗最佳。”

民国二十一年(1932)林翼中《广东省地方纪要》中有关增城地方情况:“人民生计,以务农为多,赖种植丝苗、荔枝、乌榄、橙柑之属为生者,不可悉数,如正果之丝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丝苗主要产区是在增城北部山区的派潭、正果和中部丘陵地区,其中朱村白水带和派潭灵山、正果水口村所产尤佳。至于丝苗的来历,史志没有记载。

二十世纪80年代初,县(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张绍春利用聚焦太阳能辐射方法,对丝苗稻种各世代突变的多样性进行追踪研究,证明“它是一个自然杂交或自然突变,经增城先人择优选育而成的”。同期,县(市)农业局副局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宋东海在利用野生稻与增城丝苗杂交培育新品种的分析研究后认为,“它是由普通野生稻长期演变而成,或是野生稻与栽培稻自然串粉、自然选择而成的”。

20世纪50年代,丝苗稻仍是增城优质稻的当家品种,并被省指定为传统出口大米品种,全县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30%左右。但丝苗稻有个严重弱点就是产量低(一般亩产200~300市斤),只相当于普通稻种的40~60%。因此,1953年因粮食紧缺而丝苗种植面积逐步减少。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和大跌进时期,农业生产统一由公社、生产大队指挥安排,为解决“吃饱饭”问题而更加强调用高产品种,丝苗稻便基本被淘汰。1964年,为了出口需要,县粮食部门除按市价加成收购丝苗谷(100斤丝苗按180斤普通谷计)外,还实行奖励化肥指标(凡交售100斤丝苗谷可获按牌价购买化肥30斤的奖励)的办法,鼓励生产队种植丝苗,但生产队仍觉不合算而不愿多种,不得不引进产量较高的优质稻品种,代替丝苗出口。

1970年,县又分配任务给各人民公社恢复种植丝苗。1973年,全县种植面积4.5万亩,总产9000吨,主要供应港澳地区。但由于丝苗种植时断时续,对种子又没有做好提纯复壮工作,品种已混杂、退化,米质变差,粮食部门未能全部按丝苗谷价收购,生产队不愿再种植。1974年,只有一些社员在自留地或开荒地零星种植,总面积不足千亩。

1975年,广州市科学委员会把改良增城丝苗列为农业重点攻关项目,县领导即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研究,制订计划措施,落实攻关任务,于1978年至1985年,先后培育成一批茎秆较矮、不易倒伏,产量较高的新品种,使衰退多年的丝苗逐步恢复生机。而在这一时期,农村已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民可以自主地按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商品生产,质优价高的丝苗稻便更具条件得以逐步发展。

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4.5万亩,总产15000吨,与1973年相比,面积相同,而产量增加66.6%;同年,中央农业部批准增城县为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县。此后,县农业科技部门又不断培育和优化丝苗新品种,逐年扩大种植面积。1993年,全县种植达7万亩,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0%,总产26300吨,相当于1973年的3倍。

新的丝苗稻品种,不但在增城而且在全省、全国各地推广种植,其中“桂野”丝苗1986~1993年在国内有8个省(区)推广引种累计295万亩,平均每年37万亩;“野澳”丝苗1990~1993年有13个省(区)引种累计263万亩,平均每年65.75万亩。至2005年,市境内种植丝苗稻面积达40多万亩,相当于1993年的6倍。

二、品种改良与培育

增城丝苗品种,基本上有高秆丝苗和矮秆丝苗之分(俗称“高脚丝苗”和“矮脚丝苗”)。高脚丝苗茎秆高120~140厘米,矮脚丝苗茎秆为90厘米上下。高脚丝苗与矮脚丝苗,品质大致相同,只是高脚丝苗茎秆过高而易倒伏,产量很不稳定;矮脚丝苗则不易倒伏,产量较稳定。但矮脚丝苗在20世纪50年代已消失,流传下来的只有高脚丝苗。

此外,按照一些特征来划分,高脚丝苗中还有赤米丝苗(因米色赤红,故名)和红头丝苗(因叶鞘呈红色,故名),两者在建国前有种植,建国后已失传。丝苗稻由于种植历史久远,加上长期忽视种子的提纯复壮,致使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表现为株植变高,抗病害能力减弱,丰产性能下降,米质变差。

为改变这种状况,重振增城丝苗声望,县农业系统组织科技人员进行研究改良(包括矮化植株、增强抗病抗倒能力、提高结实力等)。1978~2003年,有关人员分别用“系统选育”、“多元配组杂交”(主要以增城野生稻与丝苗及其他优质栽培稻杂交)和“聚焦太阳能辐射处理”等方法,培育出一批新的丝苗品种,其中已推广种植或有一定代表性的有35个(详见下表)。

1978~2003年增城丝苗稻新品种简况表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