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区中新镇坑贝村的广府风格古建筑群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悠久历史

19-10-5 10:45|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085| 评论: 0|原作者: 陈婕妮 廖嘉敏|来自: 增城区委宣传部

摘要: 位于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的坑贝村,不仅有780多年历史,还拥有至今整体布局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岭南民居与客民民居相结合的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都建于明末清初时期。2000年,这里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保护 ...
位于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的坑贝村,不仅有780多年历史,还拥有至今整体布局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岭南民居与客民民居相结合的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都建于明末清初时期。2000年,这里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但可以看到这里已经砂岩剥落、木雕腐朽、苔藓满地,很多建筑已经废弃。每一处,都在诉说着沉甸甸的往事。

增城区中新镇坑贝村的广府风格古建筑群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悠久历史

典型的广府建筑风格

因附近金坑河盛产坑贝而得名的坑贝村依山傍水,前面是清澈的西福河,后依绿树葱郁的后龙山,晒谷场、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浓郁岭南风韵的祠堂、村屋、碉楼和树林,依次排列在村里。广东的古村落多数是“梳式布局”,只有纵巷,没有横街。坑贝村却是个例外,它的布局呈“棋盘式布局” ,像是整齐列队的卫兵,坐南向北,并且门楼在村前的正中,村里建筑整齐划一,五间一排,十一间成一列,井然有序。

颇具特色的“镬耳屋”

除了布局,这里的建筑也颇具特色。来到这可以看到每间房屋屋顶为镬耳山墙龙船脊,这些房屋被称为“镬耳屋”。相传,镬耳屋寓意着富贵吉祥、丰衣足食。只有获得功名的人才能采用。谁的家“镬耳”大,选材讲究,装饰堂皇,谁家就越有财势。其实,这些高高耸起的“镬耳”真正的名字叫“封火墙”。

过去的乡村里,到处都是禾秆成堆,极易起火,房屋之间连接紧密,一旦风助火势,火苗就很容易蹿上邻家瓦头。而大大的镬耳状山墙,可以有效阻止火势蔓延。平时,高高的镬耳山墙也有用处。它像一双大手,将朗朗清风引入两侧长长的巷道,微风又会透过门窗,流入屋中。尽管镬耳屋的窗户都很小很窄,可是屋子里依然可以很清凉。

人杰地灵,重视教育


一进村,可以看到村前的一汪防火塘,往后看,村口第一个建筑,是大书房,即“坑贝书房”。把读书的场所安置在村落建筑布局中最重要的地方,也反映了坑贝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几百年来,坑贝村的村民都是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在大书房的前方,可以看到两块竖起来的石头,这就是旗杆石,也称旗杆夹,它是用来固定旗杆而制造的一个基座。旗杆石是用上好的石质雕琢而成。

竖旗杆是用来光宗耀祖,彰显身份,昭示世人,并激励青年学子努力用功的。一个地方的石旗杆越多,说明这个地方人才辈出,人杰地灵。中间列正中的祠堂门口,也可以看到竖立着一对旗杆石。这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大祠堂——"式谷毛氏祠",该祠深三进,通宽10.98米,通深30.07米。如今已成为村内的老年人活动中心。

增城区中新镇坑贝村的广府风格古建筑群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悠久历史

这里也曾危机四伏

再往里左后角走,可以看到一栋清代碉楼,这是为防范匪贼而建,也可以储备粮食,在危难时固守待援。碉楼原本有五层,公社化时期由五层拆剩两层。走近一看,它并不是规则的四边形,仔细地数一下,发现它居然有十二面墙,而每一面墙上都有开凿出来的炮眼。几百年前的坑贝村人,就是驻扎在这座高大威猛的碉楼里,密切地注视着四面的异常响动,捍卫它们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家园。走在坑贝村,老屋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白墙,木格花窗,深具岭南风味,但可以看到这里已经砂岩剥落、木雕腐朽、苔藓满地,很多建筑已经废弃。每一处,都在诉说着沉甸甸的往事。

南宋名臣崔与之纪念馆

坑贝村人才辈出,南宋名臣崔与之则是从这里走出去,最后官至右丞相。崔与之纪念馆——清献园就展示着崔与之的一生。园区按南宋风格以单层建筑建设,园区总占地面积2989平方米,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主要展示了崔与之的生平事迹、为官经历、家风家训、巨大成就、清廉品格、对后人及家乡的深远影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