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吃喝玩乐 查看内容

增城区荔城街道夏街村内的横街口 成为昔日增城官员的主要上落码头

19-3-1 10:5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298| 评论: 0|来自: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摘要: 夏街村,位于增城区荔城街道办事处东南面约2千米。该村始建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黎氏始祖荣公到此定居时,该地称“新村”。后来村场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并陆续出现一些商铺、摊档,形成 ...
夏街村,位于增城区荔城街道办事处东南面约2千米。该村始建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黎氏始祖荣公到此定居时,该地称“新村”。后来村场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并陆续出现一些商铺、摊档,形成了新的街道,于是“新村”逐渐被称为“新街”。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县城(龟峰南麓的“九岗村”)从东街村迁至现址,“新街”也成为城南之下的一条商业街,改称为“下街”。因“下”字含贬义,后改名夏街村。

(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夏街村的牌楼)

该村坐落于县城南面增江河西岸,村边有几十亩鱼塘,塘中有绿洲——方壶洲,又有一条麻石大街贯穿全村。主要山岭有鹅寮山、猪婆山、飞天凤、花生岭山。主要河流有增江河。县道x291线从村旁经过,乡道夏西三路经过该村。明以后该村主要有叶、王、黎三大姓。其中叶姓卜居最早,其始祖叶季达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已到此定居。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王姓始祖王镜湖到此定居。明洪武五年(1372年),黎姓始祖黎荣任增城税课大使后卜居至此。1992年后部分村民搬至县城新村居住。2015年末,该村户籍人口2600人。其中,男性1280人,女性1320人。村民均为汉族,使用粤方言。祖籍该村的华侨约20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

传统经营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甘蔗、荔枝、龙眼等,同时兼养鱼、养猪,还种植蔬菜供应县城所需,又有少量加工业。现时经营多样,村民有的承包荒山种经济林,有的承包果园、鱼塘,有的开餐饮店、旅店或办工厂等。 该村1960年开始通电,1982年通自来水,1990年通电话,1993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网络。公共设施齐全,有小学1所、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8张、公园2处、老人活动中心和曲艺社各1处,还有农家书屋1间(藏书约2300册)。

现存传统民居100多座。其代表性民居有“槐荫堂”,建于清咸丰年间,占地面积约984平方米,日字形,七进三间,面宽12米,深82米,高4米,各进屋顶两侧有镬耳拱。“岁魁匾”,建于清咸丰年间,占地面积约3264平方米,保存现状良好,现仍有人居住。其他传统建筑有迴龙关,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修于2016年,是夏街村南面的出入口。天恩王屋楼,始建于清代,长宽分别为9.1米和11米,高约15米,有3米多高的红石墙,楼身四周有枪眼,楼顶镶嵌着红石刻制的“天恩”两字。

竹墅黎公祠和处淡黎公祠

村中有双孖祠堂,其中竹墅黎公祠为“双孖祠堂”之父祠,是奉祀夏街黎氏二世祖黎竹墅(1372—1433)的祠堂。祠堂始建于明中期,清代曾多次维修,最近一次维修是2005年。坐西向东稍偏北,三间三进,总面阔12米,总进深35.87米,占地面积430.44平方米。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头门次间木枋上施一斗三升斗栱。

步梁木雕精致,梁架出榫部雕龙首形象。中堂金柱间的木联枋底雕有腾云蛟龙纹。现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处淡黎公祠,为“双孖祠堂”之子祠,是奉祀夏街黎氏三世祖二世处淡(1406—1486)的祠堂,始建于明代中期,清代曾多次维修,最近一次维修是2005年。祠堂坐西向东稍偏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2米,总进深35.87米,占地面积430.44平方米。其建筑结构和装饰与竹墅黎公祠基本一致。2005年维修时更换了大多数梁架和桁檩,改变了原貌,但外观仍保留清代建筑风格。现为夏街村文化活动场所。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增城论坛|新塘地图|派潭镇|石滩镇|中新镇|荔城街|崔与之|增城绿道|增城丝苗米
增城区|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永宁街|荔湖街|宁西街|新塘镇|石滩镇|中新镇|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仙村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