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史海钩沉: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民国期间(三十年代)的瓜洲小学留论文集

20-7-4 08:2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937| 评论: 0|原作者: 黄金棠

摘要: 根据1995年增城县志大事记的记载,“民国元年(1912)新塘瓜岭村华侨捐款创办瓜洲小学”。“由华侨黄锡树(黄国民兄)任名誉校长。在广州购置楼房一座作为学校恒产,收租用作办学经费,儿童免费入学。该校办学成绩卓 ...
根据1995年增城县志大事记的记载,“民国元年(1912)新塘瓜岭村华侨捐款创办瓜洲小学”。“由华侨黄锡树(黄国民兄)任名誉校长。在广州购置楼房一座作为学校恒产,收租用作办学经费,儿童免费入学。该校办学成绩卓著,于民国22年和民国25年先后获增城县政府通令嘉奖(增城志640页)”。

瓜岭村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瓜岭村在清未民初之际,已有大批先民远渡重洋到海外美州、澳州、新西兰等地谋生.特别是鸦片战争致太平天国运动后的咸丰六年(1856),已普及各家各户。居历史资料记载,于1902—1903年间,家乡出国谋生乡民占村中男丁居乡者50%以上。二十世纪初,由于出异国谋生乡民,只有父子堂兄等女性家眷留在家乡。当时规定二战前中国劳工是不能带家眷进入外国的。

华侨回乡除了结婚、置业外,更关心的就是保卫家乡稳定和后代的子女成长与教育问题。三十年代是瓜岭侨乡的鼎盛时期,由于当时华侨对家乡的大力支持,所以瓜洲小学搞得特别出色。所谓名师出高徒。翻开民国二十六年(1937)的瓜洲校刊就可见一斑。里面有当时民国要员孙科、林森、吴铁城、于右任等人的题词。里面有校歌、信条、校训等资料。有当时教师的精采论文。校刊里有多篇精采的论文。现从中挑出其中两篇序言记录如下。以作共赏:

一、论文:校刊序一(作者黄炳坤,时任增城县县长)。

 “ 教育为复兴民族之本,富强国家之基,徵之秦西文明诸邦,信不诬也。吾国文化,虽有数千年之遗产,迄今尤尚粗粕依然,未能与欧美诸国并驾齐驱者,胥由教育未曾普及耳。丁兹经济恐慌,外侮频仍,农村破产;处此赤贫之局,民不聊生之时,欲图自复兴民族,巩固国基。舍推行教育其谁属?诸君子辛勤经营瓜洲小学,发展义务教育;为人群谋福利,为国家育英才;

历数十寒暑而匪懈,设备颇称周详,办理亦殊完善,良堪嘉许!今诸君子本大无畏之精神,备历艰辛,树人树木,提倡基础教育,努力刷新校务;复将历年校务之过程,与夫设施之概况,笔之於书,编刊成册,贡献於地方社会,策厉末俗文化。供他山之借助,为异日之指针。出版伊始,索序於予,用缀数言,为诸君子勖勉云尔。

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一日。于增城县政府校刊序二;(作者;黄衮荣:瓜岭村人,清末秀才。瓜洲小学校校长)。“文化者时代之产物,教育者文化之工具,时代既翻陈而出新,文化即由是而鼎革,教育随亦一面目,建立於新文化之领域中,谋所以应时代之需要焉。十九世纪时,科学萌芽,凡百簇新,昔所恃以生活者均无以应繁驳广大之事物,故教育亦不得不改弦易辙,新教育学说遂如雨后春笋。

为时人所趋尚。海禁开后,欧风东渐,神州大陆,渐染有新鲜之气。於是燕京有同文馆之设,行者有实学馆之设,迨戊戍政变,康荣易法,学校教育乃於四千余年文化史中始其胚胎,民元而后,遂更欣欣向荣,渐人佳境,是华夏更生之朝气步入新时代之初步现象也。

瓜岭乡人之侨外者,既繁有徒;当其经营商工农业於澳州新西兰之间,耳濡目染,未尝不得风气之先;而身客异邦,强弱相形,迫人盛气,更难免於切肤之痛;乃知祖国之可爱,非振兴教育无由跻於强盛,而与列强并立于地球上。故黄田惠、黄焕森诸公乃首为之倡,不旋踵而钜金遂集,更得乡居人士热烈赞助,不遗余力。

瓜洲小学校乃得于民奠其始基。与我中华民国同见於人间矣。星移物换,转瞬韶华,二十有六岁,迥溯其中过程,校款之筹划,校制之改革,校舍之扩充;几经同人等惨澹经营。始获小成,学生毕业亦有十届;更忆民八之秋,盗贼蜂起,本乡即以是惨遭空前之洗劫,田庐冷落,鸡犬少闻,本校丁兹劫後,尤能支持而不替者,均赖诸校董之努力,同事之励勉,乡人之赞助者也。

佞蒙本乡人士不弃,谬为推举,长斯校已阅十六载,自维学殖荒芜,滥竽抱愧!且对诸人士之热诚果毅,钦仰之余,而益觉自歉也。然时代既如不断之江流,努力既不能及阶而止,要知百年树人,目今去吾人理想之目标仍远也。况当此国难日重,造就救国人才,推动救亡文化,有赖於吾人之努力者正复不少,又安可得一小成为已足哉?

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诗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爱以廿六年来经营之所始,阅历之所得,汇缉成册,付诸梨梓,以就正高明,而励来者。更以志前人之功於不忘焉,值兹发刊伊始,乃书所见而为序,吾知读此者必有助于瓜洲,亦必有助于乡村教育也,则斯刊之出。或不虚舆。

《附言》:以上两篇论文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瓜洲小学出版校刊时作的序言,前篇序一作者是时任增城县县长黄炳坤先生所作。文章约250余字,开始就提到:“教育为复兴民族之本,富强国家之基……”一针见血说明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树人树木,提倡基础教育,贡献於地方社会,以瓜小为榜样,供他山之借助。后篇序二的作者是黄衮荣,黄衮荣是瓜岭村人,晚清秀才及贡生。在家乡曾受父亲黄美中(淘金华侨)的委托,于1875年建造魁星楼,于1885年建成民国黄公祠。民国二十六年(1937)瓜洲小学出版校刊之际,正是黄衮荣任校长,

序二文章中开头也说明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文化者时代之产物,教育者文化之工具,时代既翻陈而出新,教育随亦一面目,建立於新文化之领域中,谋所以应时代之需要焉……”。并提出“校制之改革”,说明家乡办校的过程和办好华侨家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还有文豪黄雨芝校长的“乡村环境与乡村教育”篇、余大伯老师的“教育流变淡”……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