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註冊 登录
增城视窗 返回首页

小楼新仙女的个人空间 http://www.520zc.com/?11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风韵天然的客家女子:健妇把犁同铁汉 山歌入夜唱丰收

已有 1357 次阅读15-8-10 08:35 |系统分类:科教文卫| 郭沫若, 黄遵宪, 天下, 天然, 豪迈

现代文豪郭沫若有诗句云:“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入夜唱丰收。”这里歌颂的是客家妇女,是充满刚强、豪迈、热情、乐观气概的真正的“健妇”。“健妇把犁”,这是诗人捕捉到的极为完美的形象,很好地突出了客家妇女的健壮和勤劳,但客家妇女的健壮和勤劳绝非“把犁”一方面而已,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体格上说,许多客家妇女高大、壮实,不束胸,不缠足,风韵天然,经得起风吹雨打,足当一个“健”字。在劳作方面,诚如黄遵宪所说,客家“妇女之贤劳,竟为天下各种类之所未有。大抵曳趿履,戴叉髻,操作等男子,其下焉者,蓬头赤足,帕手裙身,挑者负者,提而挈者,阗溢于闹肆之间,田野之中;而窥其室,则男子多贸迁远出,或饱食逸居无所事。

其中人之家则耕而织,农而工,猪栅牛宫,鸭栏鸡架,犬牙贯错,与人杂处。而篝灯砧杵,或针线以易屦,抽茧而贸织,幅布而缝衣,日谋百十钱,以佐时需。男女线布,无精粗剧易,即有无赢绌,率委之其乎。至于豪富之家,固稍暇豫矣,然亦井臼无分亲人,针管无不佩也,酒食无不习也。无论为人女,为人妇,为人母,当人太母,操作亦与少幼等”。说明客家妇女既主内又主外,样样劳作不逊于男子,甚至胜过男子。

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它的历史渊源。早在清代,就有人细致地观察、真实地记录了客家妇女的这种处境,如屈大均谈到长乐、兴宁、增城等地妇女终年辛劳的情况说:“其男即力于农,然女作乃登于男。厥夫淄,厥妇播而获之。农之隙,昼则薪蒸,夜则纺绩,竭筋力以穷其岁年。盎有余粟,则其夫辄求之酤家矣。故论女功者,以是为首。增城绥福都亦然。妇不耕锄即采葛,其夫在室中哺子而已。夫反为妇,妇之事夫尽任之。谓夫逸妇劳,乃为风俗之善云。”

吴震方介绍了惠州和大埔妇女的类似情况:“至于惠州水城门外,妇女日日汲江水而卖,大埔石上、峰市妇女挑盐肩木,往来如织。雇夫过山,辄以女应。红颜落此,真在羼提劫中矣。”屈大均、吴震方都是广东人,介绍的是粤东客家妇女的情况,闽西、赣南客家的情况也不例外。从韩江到汀江的上行船,装载着食盐、陶瓷等物,到了石上也必须起货上岸,雇人肩挑到峰市,再装船运销汀州各地。

而“雇夫过山,辄以女应”,两边的妇女都是客家人,大脚蛮婆,肩宽腰硬,一根扁担,一副络索,挑担往来如同家常便饭。因而,峰市、石上之间,出现了“挑盐肩木,往来如织”的景观,这幅“夫逸妇劳”的风俗画是闽粤客家人共有的。

武平与会昌之间,边境贸易繁荣,江西那边的大米、茶油、鱼苗,闽西这边的粉干、纸张及由潮州贩来的食盐等物,频繁地进行物资交流。过去未有汽车的时候,货物往来全靠肩挑,大阳桥是挑担往来的必经之路。在这里,妇女不让须眉,穿上草鞋,戴起凉笠,操起扁担,身板一挺,挑起百来斤的货物就上路了,她们挑的其实是家庭生活的重担。(by谢重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马上註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