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586|回复: 2

【真相】日本投降不是因为美国原子弹 而是苏联对日宣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8-23 14: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雷达赢得了战争,而原子弹结束了战争。”这是西方科学界对于科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角色的一句简要概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与日本投降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言自明的。刘怡先生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8月1日发表的《“一亿玉碎”:日本法西斯的自杀式“本土决战”》一文之结束语中亦提到那两颗原子弹的残酷性和威慑性大大缩短了战争,避免了无谓的“玉碎”。

那么,是不是美国着意使用原子弹这一杀手锏给困兽犹斗中的日本致命一击,且两颗原子弹的投放最终导致日本投降这种说法可以盖棺定论了呢?如果仔细探究历史的细节,我们会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迈克尔·哥顿(michaelgordin)在其著作《八月的五天:二战如何演变成了核战争》以及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美籍日裔学者长谷川毅在其专著《与敌决逐:斯大林、杜鲁门与日本投降》中分别从科学史和冷战史的角度对向日本使用原子弹和日本投降的问题作出了新的解读。


左:哥顿《八月的五天:二战如何演变成了核战争》。右:长谷川《与敌决逐:斯大林、杜鲁门与日本投降》

原子弹与常规炸弹是“量”而非“质”的区别

他们认为,美国使用原子弹后日本的迅速投降并不是战争的最后阶段美国科学界、军界以及政治决策者们所能准确预料的结果;从日本的角度讲,原子弹的打击也不是促使其做出迅速投降决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美国军方、政府以及科研档案的分析研究,哥顿认为在原子弹研发、投放决策过程中以及投放两颗原子弹后的几天当中,美国军方、政府和原子的研发团队对原子弹的实际效用并没有清晰、一致、准确的认识。

1945年7月16日美国成功引爆钚弹,也就是后来投放在长崎的那类原子弹,专家们对试爆的钚弹效果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它的即时破坏性;比如当时的观测记录强调在爆炸区域内60英尺高的铁塔在瞬间灰飞烟灭,而对核爆后的放射性破坏却估计不足。而铀弹,即后来投放在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却根本没有来得及经过试验,对于此类核弹的认识仅限于理论层面;

也就是说,就原子弹单颗爆炸的瞬间破坏力而言,原子弹与常规炸弹相比,它们的效用是“量”而非“质”的区别。从原子弹研发成功到在广岛和长崎的投放直至日本投降的数日内,使用原子弹的长期社会、政治和道德后果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以考虑周全的,当时美国的军方、政府和科学家们因此无法确定对日使用原子弹后是否可以有效迫使日本投降。

这里我们可以将1945年3月9日的东京大轰炸与8月6日和9日的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作一比较:1945年3月9日夜至10日凌晨,美军出动b-29轰炸机群用凝固汽油弹对东京进行地毯式轰炸,造成约88,000~97,000人死亡,41,000~125,000人受伤,以及一百多万人无家可归,其死伤者中大多数是平民。这次东京大轰炸是人类历史上造成伤亡最多的单次非核军事行动。

相比之下,广岛原子弹造成约70,000人瞬时死亡,截止到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年底约14万人死于烧伤和辐射,到1950年年底约有20万人死亡;长崎原子弹的后果略小,总共造成约39,000~80,000人死亡。可见,从实战角度讲,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袭击可被视作东京大轰炸式常规袭击的一种延续,原子弹袭击后短期的伤亡并没有大大超出常规袭击。那么如果造成巨大伤亡的春季东京轰炸激起的是日军决策者们全民“玉碎”抗美的决心,恐怕伤亡人数相当和略少的广岛和长崎原子弹袭击难以仅在8月9日到14日五天之内就让日本做出投降的决定。

换句话说,美国杜鲁门总统和他的幕僚们从逻辑上难以推断原子弹可以迫使日本迅速投降。而8月15日日本的突然投降甚至使美国高层感到措手不及和出乎意料,因为美国政府和军方预料美日对抗至少还会延续数月之久。在长崎遭到钚弹“胖子”毁灭性攻击后的数日仍有1000多架次美军轰炸机继续对日本本土目标进行密集的常规燃烧弹轰炸。

同时,为了应对日军中顽固分子会不顾日本高层的停战决定而负隅顽抗,原子弹的制造任务在投下两颗原子弹后也并没有停歇,美国军方甚至认为有必要尽快造出第三颗,甚至更多的原子弹对日本进行进一步核打击。事实上曼哈顿计划一直到1945年12月日本投降尘埃落定后才下马。

因此,哥顿指出,使用原子弹的决策过程与将其它新式武器应用于实战的决策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1945年7月中旬,根据截获的日本密电,美国已经知晓日本想通过苏联调停进行谈判有条件投降的意愿。此时原子弹成功试爆,美国高层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是否要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而迫使日本投降,而是在日本尚未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何时以及如何对日使用原子弹。
 楼主| 发表于 15-8-23 14: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军方早在1945年春原子弹成功试爆前就已经选择好了轰炸目标,广岛和长崎没有受到常规轰炸(相比之下,东京早在1945年3月9日就受到美军的大规模常规轰炸),是早就预留给原子弹的实战试验场。杜鲁门总统签署的使用原子弹的命令是早已由美国战争部(1949年后改组为美国国防部)制定好的军事计划,该计划明确指出原子弹研制出来后将会被使用于日本,而具体的使用数量随生产能力和数量而定。

如果说日本投降前的那五天里原子弹的效用并无特别之处,那么投放原子弹导致日本投降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这个后来为人们认为理所应当的因果论断主要来自于日本投降后美国政府的刻意宣传和美国媒体的渲染。原子弹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特殊性是在日本投降、其后续的放射破坏力以及使用核武器会引发的社会、政治以及道德问题逐渐明了后,才在国际社会上取得共识的。

美国政府强调原子弹导致日本投降是一石二鸟:一来,单颗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意味着一旦使用必然会导致对大量平民的无差别杀伤,会将美国置于道义上的不利地位,但如果强调原子弹的使用是大大缩短战争进程的决定性因素,避免了交战双方更大的伤亡,那么美国对日使用原子弹所造成的巨大平民伤亡则变得可以理解;再者,如果人们相信是美国使用了原子弹而直接导致的日本投降,那么苏联对日作战则对二战最终落下帷幕就没有那么重要,这样就可以为美国战后独自占领日本,并在亚太地区削弱苏联影响,壮大本国势力铺平道路。

苏联对日宣战直接导致日本迅速做出投降决定

原子弹袭击若不是导致日本投降的直接因素,日本为什么会在长崎受到原子弹袭击后短短的五天之内就做出投降决定呢?美国苏联史和冷战史学者长谷川毅在研究苏联、美国、日本的相关档案后得出结论--苏联的参战使日本走投无路,做出投降决定。早在德国投降之前的1945年初,日本战败投降已没有悬念,问题在于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投降。

在二战期间,苏联一直与日本保持外交关系,且《苏日中立条约》尚处于有效期内,日本希望避免苏联参战,并通过苏联调停与盟国谈判尽可能以有利于己的条件结束战争。1945年6月,已退休的日本前首相广田弘毅与苏联驻日本大使雅科夫·马利克就此进行了谈判,表面上暂时避免了苏联参战,事实上苏联利用了广田-马利克谈判使日本继续寄希望于苏联调停,从而为苏联参战赢得准备时间,拖延日本投降。

对于结束与日本的战争而言,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的波茨坦会议是重要的转折点。波茨坦会议之后斯大林与杜鲁门展开了激烈的决逐,双方都试图以最有利于本国的条件结束战争。波茨坦会议时战争形势的变化已使美国不再像雅尔塔会议时那样希望苏联加入对日作战来结束战争了。


【波茨坦会议上的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右起)】

杜鲁门明白苏联参战将意味着苏联以很小的成本坐收巨利,所以他希望日本可以在苏联参战前投降。而在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的目标是获得西方盟国对苏联在战争中取得利益的认可,以及以对苏联最有利的条件实施战后盟军对德国的占领,如何最大化苏联战后在亚洲的利益当然也是斯大林所关心的主要问题。

但要实现后一目的苏联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是苏联如何向日本开战,斯大林不希望像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样单方面主动撕毁《苏-日中立条约》,而希望美国能邀请苏联参战。另一方面是何时开战,如果苏联要与日本开战,就必须确保对日作战的绝对优势,这样才可以确保战后利益。且此时斯大林也清楚美国的原子弹研发已几近完成并很快将用于实战。

另外,斯大林也知道,因为苏联军队已经开始向远东边境集结,日本方面可能很快会识破苏联的真实用意,斯大林最不想看到的情况就是在苏联参战前日本就已经向美国投降。斯大林在波茨坦会议期间与杜鲁门会谈时,表示希望美国邀请苏联参战并告诉杜鲁门苏联军队会于8月中下旬准备好对日开战,但杜鲁门的反应却比较冷淡。

为了表示对美国的诚意,斯大林向杜鲁门透露了日本希望苏联调停一事,并表示苏联没有帮助日本的意向。他提议苏联向日本传达错误信息让日本误认为苏联会保持中立协助日本与美国谈判。杜鲁门接受了斯大林的这一提议,但二人的考虑却很不相同:斯大林希望能拖住日本以便在日本投降前对日开战;

而杜鲁门盘算的则是在苏联参战前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在与斯大林和丘吉尔的几次会面中,杜鲁门数次提及日本偷袭珍珠港,他和他的幕僚们希望只要日本不接受无条件投降,就要通过使用原子弹来报复日本。波茨坦公告签署前夕,正紧锣密鼓地部署对日本进行原子弹袭击的美国几乎没有跟苏联交流过公告的签署事宜。而斯大林的计划则是苏联与英、美、中一起签署公告,并将公告的发布推迟到8月中旬苏联在远东完成备战之后。
 楼主| 发表于 15-8-23 14: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方面杜鲁门赶在了斯大林的前面,在未经与苏联磋商的情况下,美、英、中三国于7月26日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苏联被排除在外。杜鲁门拒绝斯大林在波茨坦公告上添上苏联的签字时,斯大林进一步感到美国要赶在苏联参战前结束战争,于是他任命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将原来计划在8月20日至25日间的开战日期提前10至15天。

同时,密切关注波茨坦会议的日本高层决策者们注意到苏联没有签署公告,这一情况无意中更使他们错误地相信通过苏联调停投降的可能性,并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波茨坦公告发布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日本内阁举行会议讨论应该如何应对。鉴于波茨坦公告中缺乏苏联签字所传达的错误信号,包括外务大臣东乡茂德、内大臣木户幸一甚至昭和天皇在内的日本高层都认为应该等待进一步与苏联接触磋商后再做决定。

于是,7月28日日本报纸《读卖报知》(即《读卖新闻》)发表了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作出的关于日本政府“忽视”(日文汉字作“黙殺”)波茨坦公告的声明,这一声明后被认为是日本“拒绝”波茨坦公告,但细究起来日本政府当时的态度含糊,没有明确“拒绝”波茨坦公告。

就在波茨坦公告签署的7月26日,日军情报部门向参谋本部报告苏联已经向远东地区集结了150万军队,5,400架飞机以及3,400辆坦克,并且苏联坦克和侦查部队也频繁出现在苏联-伪满边界,因为情报显示苏军并没有准备任何冬季装备,所以日本情报部门预计苏联会于8月开战。

7月27日,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发密电给外相东乡茂德,指出苏联正在使用两面派手法,必会与英美合谋打击日本。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日本驻莫斯科使馆与东京的密电通讯显示,佐藤数次试图劝诫日本高层不要无谓地寄希望于苏联,应该尽快结束战争。但此时日本高层仍把怎样对付美国视为首要任务,因为波茨坦公告未提及日本“国体(即天皇制度)”问题,他们一方面表现出愿意在保持“国体”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条款作为基础投降,另一方面仍寄希望于苏联能够出面调停以争取有利局面。

而这些信息无一遗漏地被美国情报部门截获,杜鲁门和他的幕僚们清楚苏联很快会向日本摊牌参战,并导致日本走投无路而投降。他们不愿与日本对话而敦促其投降,因为政治上的考虑是美国民众会认为与日本对话是美国政府的懦弱,所以尽管美国有关方面当时难以确定原子弹是否能有效促成日本投降,他们也不会考虑用武力逼迫以外的方式促使日本投降,而日本虽有投降意愿却未通过正式渠道接受波茨坦公告就为美国继续计划已然进入倒计时的原子弹袭击提供了合理性。

当地时间8月6日早8:15美国向广岛投下原子弹“小男孩”。由于原子弹爆炸破坏了通讯联系,东京于当日晚间才获得消息。次日下午,首相铃木贯太郎召开内阁会议,但阁员们并没有深入讨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问题。当日,东乡茂德发给电报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紧急要求后者尽快搞清苏联态度。显然,广岛原子弹没有导致日本做出投降决定,至多是让日本高层感觉到尽快结束战争的紧迫性,而加紧寻求苏联调停。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同意于8月8日下午5点会见日本大使。

8月7日苏联《真理报》没有任何关于广岛原子弹的报道,8月8日也只是刊登杜鲁门有关原子弹的声明而没有任何评论。这表明斯大林必然对美国投下广岛原子弹感到愤怒,这明显是美国要把苏联抛开,独自享受战争胜利果实并遏制苏联作为盟国的话语权。于是,斯大林在政治局紧急会议后,命令华西列夫斯基在外贝加尔时间8月9日凌晨发动进攻。

8月8日下午5点,莫洛托夫如约会见佐藤尚武。进入莫洛托夫办公室后,佐藤刚开始对莫洛托夫进行问候就被莫洛托夫挥手打断,莫洛托夫告诉佐藤苏联政府要向日本政府宣读重要声明,于是莫洛托夫向佐藤宣读了苏联政府对日本于8月9日零点进入战争状态的宣战声明。

但是声明上对以何地时间为准语焉不详,由于苏联外贝加尔时间早于莫斯科时间六个小时,事实上在苏联向日本宣战后不足一小时就正式开战了,而此时苏联切断了日本驻苏使馆与日本国内的一切联系,而日本对苏联的突然开战完全没有准备。就在苏联向日本宣战后两小时,莫洛托夫向英、美驻苏大使通报苏联已对日开战。

杜鲁门总统在得到消息后两小时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8日下午4点在白宫举行记者会宣布苏联已经加入战争,此前的十几分钟,载有“胖子”原子弹的b-29轰炸机已于当地时间早上3:47从美军位于马里亚纳群岛的天宁岛起飞。原子弹“胖子”于当地时间11:02在长崎上空爆炸。尽管技术上可行,美国决策层没有考虑取消早已于7月25日做好的轰炸长崎的计划。


【苏联进攻示意图】

苏联对日本开战后,苏联红军分四路进攻中国东北地区的日军,其中一路苏军甚至没有受到抵抗。8月9日清晨5:30,日本关东军报知东京的帝国大本营苏联已开始全面进攻,日本外务省很快得出结论,日本除了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在上午11:00召开的军事参议官会议(日本最高级别军事会议)上,日本的最高决策者们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悬而未决的就剩下以什么条件投降。

在8月9日夜至8月10日凌晨的御前会议上经过几个小时的讨论,昭和天皇决定日本以保留“国体”为唯一前提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8月10日清晨日本政府通过中立国瑞士通知同盟国投降意愿。之后的几天,经过数次与美、苏就投降条件进行谈判,并在日军主战派政变未遂后,8月15日正午昭和天皇的《终战诏书》录音通过广播向日本民众发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


【日本《终战诏书》】

果日本早些投降

二战行将结束之时,战后美苏的对峙已成定局,但这种定局当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定的因素。根据两位美国学者哥顿和长谷川的研究,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对战争结束的方式和时机都缺乏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日本完全有可能在投原子弹前投降。如果德国投降后美国能秘密与日本谈判迫使其在苏联参战前投降,而不是把使用原子弹本身作为试验新武器和报复日本的战略目的,历史有会怎么样呢?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日本早些投降,她首先可以避免被原子弹袭击,整个远东的地缘政治会被结构性改写:伪满、伪蒙很可能会向国民政府以及美国直接投降,苏联仅会在中国东北取得有限权益,比如中东铁路和旅顺军港,而非直接占领,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很难获得在北方迅速壮大的足够物质条件(苏联占领伪满后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没有一贯支持中共,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联占领东北客观上迅速壮大了中共力量,削弱了国民政府的力量);其次,朝鲜半岛可能会作为一个整体直接向美国投降,从而避免直至今天的分治局面。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