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3012|回复: 0

[资讯] 中原庙堂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结晶:增城区客家舞春牛习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2-20 10: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人以耕读传家,形成了不少崇尚牛的牛耕文化。汉代中原立春是日,天子率百官于东郊祭青帝,服饰皆青,妇女争戴春胜花饰,立春幡于门外,以示迎春。唐玄宗后,围绕农业生产,盛行模仿鞭牛耕地的鞭春、迎小春生等风俗。南迁的客家人有些地方还保留着迎土牛、舞春牛的习俗。

至今,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等北部山区的不少客家村,每年的春节或开耕时节,村民们还喜欢跳春牛舞,借以表达对牛这一农民的忠实朋友的深厚感情和对来年五谷丰登、快乐幸福的美好愿望。“春牛”一般由两个男演员扮演,一人舞牛头,一人动牛尾,加上一个鞭牛女子。牛头用木头或竹篾扎制,牛身用布做成。出场时,先说几句打诨搞笑的话,调动气氛。

牛的舞蹈动作简练,只是随着鞭牛人的唱颂或戏弄,摇头摆尾,跳跃欢呼,作状接受称赞和打趣。鞭牛女的动作较多,一边唱,一边拍春牛,每拍一处,都有唱调,一边做骑牛、赶牛、牵牛、驶牛、犁地等动作,有的手持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但动作都十分逼真。稍有破绽,在场观众可唱歌发问:“牛眼人眼眼望望,犁田阿妹唔在行。丁丁圆圆团团转,样般中间唔开行?”

表演者立即接过话头,有问有答:“锣鼓打来闹洋洋,阿哥讲得也在行,耕田还有水来旺,留出中间做鱼塘。”有的地方还有一生一旦,打扮成情哥情妹,边唱边舞,扭一阵,敲一回锣鼓,对一回唱,好不热闹。有时表演摸春牛,边摸边深情唱道:“我条牛仔好耕田,生得头大角又尖,耙田唔使用鞭打,犁田唔使用索牵。”

或唱:“摸牛从头摸到尾,崖那夫田全靠你,从上摸到大牛眼,水田种禾就高产。从头摸到大牛耳,有睇有听有富裕。从中摸到大牛肚,四出银钱有门路。从下摸到大牛角,唔愁食来唔愁着。”问答曲调缠绵隐喻,有时带有荤味。“春牛调”有点象客家山歌莲花板调,载歌载舞,平时也有作为一种山歌调演唱,或与舞麒麟、舞貔貅、傩面具表演结合,或与山歌对唱结合,以牛喻人,别有情趣。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