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2228|回复: 3

湛甘泉其人及其伟大之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7-15 16: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世祖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初名露,字民泽,避始祖讳,改名雨,中进士后方定今名。广州增城甘泉都沙贝村(今新塘镇)人,学者称为甘泉先生,有《甘泉文集》传世。甘泉公1466年成化二年丙戌十月十三日巳时生,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四月二十二日卒于广州禺山精舍,享年95岁。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十月庚午日,广东左布政使杜拯奉旨《赐葬敕谕》,同月二十五日归葬天蚕山,门人庞嵩主持丧事,洪垣作《甘泉先生墓志铭》。1567年隆庆元年丁卯十月二十二日,穆宗下《故兵部尚书湛若水加赠太子少保诰命》圣旨,甘泉公被“特赠为太子少保,谥文简。”甘泉公27岁时中弘治五年壬子科举人,28岁时会试落第,29岁时弘治七年甲寅二月往江门拜陈献章为师。
   
在第九届湛族同宗联谊会上,有一段根据常委会决定并交大会代表讨论通过后写进《团结奋进共创新文明》的工作总结中的联谊会宗旨:“发扬甘泉精神,磨砺湛卢宝剑,铸造上善理想,团结奋进共创新文明,应是我们湛氏家族的旗帜,指导我们今后工作的思想基础,让我们精诚团结,加强联谊,促进合作,创建文明进步的湛氏新天地。”这一联谊会宗旨,虽作出了一年,我感觉就象刚刚作出,刚刚宣布般亲切。
   
什么是甘泉精神?什么是上善理想?怎样进一步铸造磨砺二十世末二十一世纪初亮出的中国湛氏促进会这把湛卢宝剑?我想借此机会试作解答。我们的七世祖甘泉公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他人品如梅如兰般高洁,胸怀如海如天般广阔,学识如孔孟程朱般渊博,对国则至忠,对祖宗父母恩师则至孝,对友则恭,对子孙晚辈则慈,请看!

    一、明朝廷对湛甘泉的盖棺定论:
1、世宗皇帝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庚午日下两道《赐葬敕谕》、《赐祭敕谕》圣旨称:

赐 葬 敕 谕
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庚午日

    皇帝遣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杜拯  谕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曰:卿明时耆德,岭海鸿儒;抗志典坟,恪司职守;回翔近列,克效勤劳;望重两京,位躋八座;慎以终始,完节全名;善行嘉言,施于后世;眷兹一老,天不整遗;日月易流,适临窀穸;载赐以祭,庸示恤恩;卿灵如存,歆予涣命。

赐 祭 敕 谕
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庚午日

    皇帝遣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杜拯  谕祭致仕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曰:卿性资笃厚,问学宏深;策骏贤科,蜚声翰苑;经帷进讲,启沃唯勤;史局翻书,是非不谬;师模胄监,陪贰寅清;皇极诞敷,嘉猷屡告;陟居南省,迭长三曹;懋著忠勤,赞予机务;方深倚毗,力请休闲;许国之诚,不渝晚节;安车以俟,胡遽长终;轸念老成,良用悼惜;爰渙恤恩,遣官致祭;卿灵有知,尚其歆服。
    2、穆宗皇帝隆庆元年十月二十二日下《故兵部尚书湛若水加赠太子少保诰命》圣旨称:

故兵部尚书湛若水加赠太子少保诰命
隆庆元年十月二十二日

    制曰:朝廷恩礼大臣,靡间存殁,盖以笃始终之义,寓激劝之微也。缅兹彝章,端佇故老,故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发迹贤科,蜚声词苑,出銜使命亲藩,与彝藩而交播声名;入典试场,文闱暨武闱而并收俊杰;抽毫史局,效劳勚于两朝;振铎成均,申规范于多士;大礼郊礼之议,既博洽乎古今圣学圣德之陈,尤勤渠于启沃;留心往训,覃意斯文,博综六籍之言,自成一家之旨;卿曹六转扬历二京,简畀留枢,荐升华秩;既允归老之请,遂获考终之休,藻行骘评,竟克谅于士类。搜遗应诏,乃交疏于宪田,用追往劳,爰申恤典,兹特赠为太子少保,谥文简,锡之诰命。于戏!穷阶懋进,岂为儒者之光荣?令问昭垂,永作后人之楷式。贲兹泉壤,尚服宠嘉。
 楼主| 发表于 11-7-15 16: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甘泉公其人和他的伟大精神

    七世祖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谥文简;公元1466年成化二年丙戌岁十月十三日巳时出生于增城县甘泉都沙贝村,公元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岁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卒于广州禺山精舍,享年95岁,暂厝白云书院;公元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冬十月二十五日归葬天蚕岭,学生庞嵩主持丧事,洪垣作《甘泉先生墓志名》。
   
据《增城沙堤湛氏族谱》载:“成化二年春,母陈氏祷于甘泉洞,归而有孕。是岁中星明于越之分野,识者以为文明之象,当生哲人,冬十月公生,适应其期。体有异状,颡中双颅隆起,耳旁黑子,左七右八,类南北二斗,资性端凝,无妄言动……(嘉靖)三十九年时九十五岁,夏四月初六日出讲堂(禺山精舍),令诸生澄心默坐,久之而退。十九日寝疾,命制后事。二十二日沐浴敛衾,就息不语,而于怀中手画正字,盖谓得正而斃云。是夕一鼓,有大星陨于西北,其光亘地,顷长逝矣。”

    1.甘泉公从政实绩一览:

甘泉公自弘治十八年中乙丑科进士,步入仕途,选翰林院庶吉士。正德二年冬十月授翰林院编修,充经筵讲官,同修国史。正德三年春,任会试同考官,识吕柟,于文荐第一(《文简公传》云:“公得吕柟卷,首荐不得,遂署其卷曰:吾力不足以荐人,然子亦足以魁天下。吕竟状元及第,人始服其藻鉴焉。吕柟、戴冠,皆公所取士”);同修《孝宗实录》;充册封瑞昌王副使;戴冠因上书谏犯,由员外郎贬谪增城县乌石驿丞(在今新塘镇境内),改建乌石驿馆,甘泉公为之作《乌石马驿记》。

正德六年春,又充会试同考官,得王道辇数人;并充武举考试官。正德七年,任出使安南国册封安南王正使,赐一品服以行;二月初七出京,正德八年正月十七日抵安南国;归时三却安南王厚馈礼财,安南王赠诗有“白沙门下更何人”的赞扬诗句,归途便道奉母赴京师瞻养,回京后作《南交赋》;大开讲席授徒,弟子唐枢周冲集公语录为《新泉问辨录》。正德十年,甘泉公母亲陈夫人卒于京师,扶柩南归葬于荷塘山,守墓三年,王阳明书墓门“湛贤母之墓”并《湛贤母陈太孺人墓碑》。正德十二年丁忧期满,上疏养病,得许。

正德十三年在西樵山筑大科书院讲学,四方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心性之学;作《序》、《叙归》、《训规图》、《大科书堂训》,为全面管理书院立下严格规矩。正德十六年继续在大科书院讲学,秋作《诗教解原序》,十一月十二日作《改葬白沙先生墓碑铭》。嘉靖元年,都御使吴廷举御使朱节上疏推荐,结束七年守墓和讲学生活,回京复补翰林院编修、经筵讲官之职,同修《武宗实录》;初入朝即上《预戒游逸以谨君德疏》,七月上《再论圣学疏》,八月上《讲后疏》,戴冠任山东提学副使。嘉靖二年,升翰林院侍读(正六品),春充殿试收卷官,上《谨天戒急亲贤以济否屯安大业疏》。

嘉靖三年秋,升南京国子监祭酒(从四品),赴任途中上《申明学规疏》,条陈六事,作《心性图说》,筑观光馆集居四方学者。嘉靖六年秋,秩满北上,群僚赋诗相赠,工部侍郎何瑭作《赠大司成甘泉湛先生奏绩北上序》。嘉靖七年63岁,夏升南京吏部右侍郎(正三品),作《谢恩进书疏》;六月初一上所纂《圣学格物通》一百卷,另具副本送礼部;时皇上锐志为治,故甘泉公辑五经子史及列圣宝训中有关君道者,取《大学》“诚正修齐治平总在格物”之意,比事从类,疏解会释而成;是年弟子伍訚中举,王阳明去世。

嘉靖八年秋,转礼部右侍郎,上欲分建南北二郊谕,群臣陈郊议;因进言北郊之说,甘泉公云:“北郊之说,起于汉儒师丹、郑元之徒;国初分祭,后复合而为一;或者我皇祖之心,亦深见其可疑,故能勇决改之;是非之归,必求尽出古礼,使世为天下则。”作《大学衍义补》、《奠王阳明先生文》。嘉靖十年八月十二日进《天德王道第一疏》、《圣主躬肇农桑颂》、《西苑赋》,十四日奉圣旨:“览奏,足见忠爱,颂赋俱增入史馆,礼部知道。”九月初十进《天德王道第二疏》,十三日奉圣旨:“览奏,足见纯正有本之学,朕知道了。”

二十三日进《君臣同游雅诗疏》,二十八日奉圣旨:“览奏,具见忠爱,诗增入史馆,该衙门知道。”十一月二十七日进《进圣学疏》,十二月初九:奉圣旨“知道了。”十二月初八进《劝收敛精神疏》,十二月初十奉圣旨:“这所言,朝廷已知,尔既欲朕收敛精神,更不必烦扰,该衙门知道。”嘉靖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作《粤秀山白沙书院记》,是年弟子洪垣中进士,曾授御史,巡按广东,出为温州知府,致仕后与方瑾追随甘泉公,在罗浮书院建二妙楼供他们居住。

嘉靖十二年,二月进《古文小学疏》并《古文小学》书三册,言辅养太子之道,上大悦。三月进《春秋正传》,作《论白沙子》。七月升南京礼部尚书(正二品),九月赠封父湛瑛礼部尚书,母陈氏赠封夫人,十一月初一诏进“资政大夫”衔,追赠原配袁氏二品夫人。嘉靖十四年十一月上《乞恩引年致仕疏》,帝批:“卿年虽七十,精力未衰,宜用心照旧供职。”嘉靖十五年夏转吏部尚书,上《三乞归田疏》求致仕不允,作《进二礼疏》,十月孙承恩作《寿太宰甘泉先生序》贺寿。

秋末,告假还乡,十一月二十六日归增城,作《初宿凤凰山栖凤窝》诗,这是甘泉公第一次到增城。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携增城诸儒生登罗浮山,筹建朱明洞书院,有诗并序记其事。十二月七日,携知县文章,县博伍訚登南香山,筹建莲洞书院,并书“湛子洞”三字摩崖石刻。此次归里,甘泉公还筹建了江门钓台、甘泉洞书院。嘉靖十六年,回京供职,再上《三乞归田疏》,未获批准,安南国王莫登庸反叛。

嘉靖十七年,朝廷命大将军仇鸾、毛伯温统兵征讨莫登庸。嘉靖十八年,升南京兵部尚书,奉敕参赞机务,六月二十八日世宗下《参赞敕谕》圣旨一道,是年检阅南京水兵操练,作《我周贞庵中丞操江江上之作》,崔铣作《参赞事略跋》文赞扬甘泉公。闰七月,世宗欲亲征安南,进《治权论》,与文武大臣议用兵安南事,意见不合,又一次请求致仕。嘉靖十九年夏五月,七十五岁的甘泉公获准致仕,结束三十六载的仕途生活。

七月离开南京,取道江浙闽南下,八月游武夷山,九月还沙堤乡,十月登罗浮,作《朱明洞记》。嘉靖二十年,莫登庸降,改安南为都统使司,以莫登庸为都统使。从嘉靖十九年至三十九年的二十年间,甘泉公在增城、广州、罗浮山、西樵山等地讲学不倦,著书立说。其间应湘西武陵门生蒋信之邀,携弟子骆尧知等同游南岳衡山,建紫云峰甘泉书院,集三湘士子讲学数月,写有《游南岳记》。
 楼主| 发表于 11-7-15 16: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尊宗敬祖敦亲睦族之表现
   
首创《沙堤湛氏族谱》,甘泉公在三十四岁公元1499年弘治十二年谱修成时写的序中说:“雨旧名露也,盖十有余年而后得断碣于墓下,乃知为治中府君之讳,乃泣而言曰,嘻!不孝之罪,尚可言哉。尚可言哉,我无以告我治中于地下矣,吾无复举进士焉也,遂取其名更之。”通过这种父辈取名时不知祖讳而给他命名露这件占始祖名讳的不孝之事,激发他创修沙堤族谱的热情,终于修成了《沙堤湛氏族谱》。

他告戒后人:“木本水源,恩义伦理,曰唯天性,人又孰无是心也?后之人,其鉴雨之辙,知斯谱之不可无,宝藏而修辑之。因略以求其详。斯谱,为原谱也。”这部谱,甘泉公在任翰林院编修时的同僚南安人文选郎中黄河清读过,并应甘泉公之请,于公元1512年正德七年壬申写有一篇序。甘泉公在正德十年重读是谱时,留有记录。
   
1517年正德十二年,甘泉公五十二岁,于是春重修太祖府佥公夫妇墓,碑铭族谱有载。 立《甘泉湛氏家训》三十五条.《甘泉湛氏家训》载《增城沙堤湛氏族谱·卷二十四·家训》,前有洪垣序,后有弟子冼桂奇、潘洋、曾贯,应良忠等于正德七年至嘉靖二十六年期间先后作的跋。对家谱的重要性,甘泉公认为“观于谱表,爱敬之心油然而生矣!家有谱表,人人爱其亲,敬其长,而天下治矣!”把家廷家族的和谐看成国家安定团结的基础。

   
尊师重教守道重友之表现
   
甘泉公是非常尊敬师长,固守传统道德和尊重情谊的人。他一生所到之处,必建书院,热心赞助办理书院四十多所,书院都塑白沙先生像以为纪念,祭祀之用。他说过:“君子之求师友,所以传道也,其可苟乎哉”?“父生之,君食之,师教之。师之义至于君父等;”“道义之师,成我者与生我者等。”白沙先生去世后,他撰写的祭文情感真挚,亲切感人,并且为师守墓三年,如丧考妣。

他在《问闻人谤师当如何?谤师嘲师者如何?》一文中明确回答:“闻谤师者如闻谤君父,击之斥之可也。”并举从孔子到他以来的几件事情为例,其中举白沙先生的一例云“昔先师石翁闻康斋公之弟谤康斋,面斥之:‘吾二人(白沙与何潜)数千里闻先生高风来从学,尔枉家庭之内,乃如此’,以手挥之曰:‘尔再不必说。’何等英气!”并云:“吾在庶吉士时,闻梁厚斋公道乡人谤石翁之言云云,吾怒之,述陈远峰画士。京师时有乡人谤石翁者,将其人打踢落楼,公默然。近肖师孔闻其从弟谤议老朽,即踢打之曰:‘吾师也,尔如何谤之。’此段英气不可无,无则不足与为善,终亦必忘之而已矣。”
   
甘泉公四十岁考中进士的弘治十八年,在北京初识王阳明,两人一见定交,终生视为知己同志。王阳明对人说:“吾求友三十年,未见此人。”甘泉公后来也对人说:“某平生与阳明云同志,他年当同作一传矣。”他们相识后,在京师各自主掌教坛,宣讲格物之道。据1992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年谱一》载:“(弘治)十有八年乙丑,先生三十四岁,在京师。是年先生门人始进。学者溺于词章记诵,不复知有身心之学。

先生首倡言之,使人先立必为圣人之志。闻者渐觉兴起,有愿执贽及门者,至是专志授徒讲学。然师友之道久废,咸目以为立异好名,唯甘泉湛先生若水时为翰林庶吉士,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正德元年,王阳明因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谏忤旨下狱,第一个站出来上疏救这班忠臣,亦被下诏狱,已而廷杖四十,罚跪午门,几绝性命,不久谪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驿丞。这时,王阳明尚未悟道,而甘泉公据“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已八九年。
   
正德二年丁卯,甘泉公四十二岁,阳明三十六岁。甘泉公作《九章赠别》,王阳明作《阳明子之南也其友湛元明歌九章以赠崔子钟和之以五诗于是阳明子作八泳以答之》,足见二人道义之交在患难时的卓尔不群。1508年正德三年春,王阳明到龙场,居处“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蠱毒瘴疠,与居夷人鴃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等万般艰难,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一日半夜忽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觉欢呼雀跃,从人大惊。

正德四年,王阳明在贵阳书院始论“知行合一”之说。自此,阳明心学开始大振,但直到五十岁时的正德十六年,才在历经磨难后悟出“致良知”之真谛。《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四·年谱二》载:“(正德)十有六年卒巳,先生五十岁,在江西。正月,居南昌。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先生闻前月十日武宗驾入宫,始舒忧念。自经宸濠、忠、泰之变,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

乃遗书守益曰:‘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故甘泉阳明二人都是很自信,很坚守道统,很尊重朋友的伟人。  
 楼主| 发表于 11-7-15 16: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甘泉公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甘泉公重视教育目的,说“圣学修而万事举。”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凡人通过教育和学习,才能摆脱愚昧无知,说“学则聪明日生,不学则聪明日窒,”说天下父母因“忧其愚,则贻之教,此父母之心皆有之者也。”并且强调:“以道学为标准,以知行为功夫,以文艺为华彩,以事业为结果。如树木之有木根,而华实乃成,则所养所用皆君子,贤才昌,而天下安矣。”
   
甘泉公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很重视基础教育。他在六十八岁于嘉靖十二年二月十六日的《进古文小学疏》中指出:“小学者大学之本,而作圣之基础也,是以古之君重之,而圣王务焉。”“兹者恭闻前星兆祥,皇储将诞,而臣旧辑前书,有蒙养,有胎教之道,有接子见子之礼,有辅养太子之法,其于应对、进退、事亲、敬长、隆师、亲友、礼乐、射御、书数诸篇,则通手天子、元子、众子之事,皆得以教习于王宫之小学者。”嘉靖皇帝对此颇为看重,批示道:“览所进小学,具见忠爱,书留览,礼部知道。”
   
甘泉公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善择良师,说“学者求师,有如求命。人之病痛必求医师,所以求命也。且今之百工技艺尤务拜师,至于句读之师、举业之师亦然。”“师也者,犹诸医学也,学者其犹诸病也。医以就诸中和而已,医而偏焉,杀人之术也;师而辟焉,陷人之道也,可不谨乎?”他还非常心学生的身体健康,饮食和疾病,规定教师和学官要随时注意这些事,如不负责任,“失于存问饮食,药耳不节,或有伤生者,罪坐亲教。”他自己就是爱生的榜样,关心学生的生活,多处设学田仓廪以济学生,使许多贫困学生受其泽惠,如号召好义之士为大科书院捐款购置学田,八十七岁时为紫云峰甘泉书院置学田五顷,以周济贫寒学子。
   
甘泉公十分重视学习方法,他指出:“古今贤能,首以学为本,”可是“天下善读书者寡矣!”他强调学者必须端正学习态度,反对为利禄而读书,说:“大凡先论心术,然后可讲学术。心术不好的人,讲亦是虚言无用。如不好的田地,虽有美种,亦将奚施?若读书不求自得其心,而以记诵词章为谋利禄之计,这个心便是穿窬之心,与天地之心不相容矣!”他倡导六种好的学习方法:
   
1.学贵知疑,能思善问

这一方法,是得之师传,但有所发扬,甘泉公说:“或问学何贵?学贵疑,疑斯辨,辨斯得矣,故学也者。夫子而知所疑也,学之进也。如行路然,行而后见多歧,见多歧然后择所从,知择所从者,进乎行者也。”他还认为,知疑思辨之后,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多向老师提问,才会有所进益收获。说:“学须是能问,能思不能问,便是不曾用功。不善思,便欲废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思岂可废得?”
   
2.勤奋努力,专心致志

甘泉公为大科书院定的《大科书院堂训》共61条,三千余字,各方面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他说:“诸生离父母兄弟妻子来山从学,须实用十分功夫,乃能赎其离违之罪,”“学者譬如登山,坡平则易,不知其进也纡;顶峻则难,不知其进也锐。故大难则大进,小难则小进。”在大科书院设置值日生监督考勤,说:“诸生用功两廊,各轮流觉察勤惰。人人皆要读到二更尽,其有惰者戒饬之,甚有鞭策”。“诸生每遇作文时,就于作文上用功,遇读书时便于读上用功。如车之两轮,夫车两轮,同一车也,行则俱行,岂容有二?鄙见以为如人行路,足目一时俱到,涵养进学岂容有二?”
   
3、作息定时,劳逸结合
  
在大科书院中规定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诸生进德修业须分定程限,日以为常。每日鸡鸣而起,以寅卯辰三时诵书;以巳午时看书;以未时作文;申酉二时默坐思索;戌亥二时温书。然此等大抵皆不可失了本领,通是涵养体认之意,如此持循,当月异而岁不同矣。”要求按时上课,“俟先生出堂,整班而升,长少各依次序。”主张劳逸结合,“诸生肄业,遇厌倦时,便不长进,不妨登玩山水,以适其性。《学记》有游焉息焉之说,所以使人乐学鼓舞而不卷;”“游观山水,亦如读书。此心易于妨夺,可常提撕,令不失己,则处处得益,反是则处处皆梏亡矣。”“朔望或朝夕,参见质疑,请益之后,既随意歌诗二章三章,陶养性情,又长人意思。”“诸生人人皆学歌诗作乐,以涵养德性。舜命虁典乐,以教胄子,此其深意,安可一日缺此?或读书至深夜,则会于本斋,歌诗以畅意气,又长一番精神。”   
   
4、循序渐进,先难后易

甘泉公打了一个比喻来谈学习,他说:“学者之始也,其犹入诸暗室矣乎?少间斯有见矣,久而久之,斯无不见矣,故先难而后易。”在《大科训规》的第27条中,甘泉公规定“学者须先看《论语》。次《大学》、次《中庸》、次《孟子》,乃书之序也。读《论语》时,如未曾见《论语》;读《大学》时,如未曾见《大学》;《中庸》、《孟子》亦然。忘其成心之私,去其习熟之旧,乃有向往之路。否则,面前皆墙壁也,况又有迷心于传注之中者,如瓮鸡裈虱,安能有见?”他更举雄鹰,金雕类鸷鸟和千里马为例,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循循善诱地阐明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重要性,说道:“鸷鸟者天下之健飞者也,方其雏也,力能十里,博之以百里则坠矣。唯以渐而习之,今日十里,明日二十里,渐而至于百焉,虽万里可至也。夫骥马者天下之健步者也,方其驹也,力能五十里,驱之以五百里则僵矣。唯以渐而习之,今日五十里,明日六七十里,渐而至于五百焉,虽千里可也!何者?其力能及之也,习使然也。夫天下之性能健飞健走者且犹习久而化之远,而况于人乎?士之学古训也,力及三行则至三行而止存焉,弗失其本心……及其习熟而化也,力及三行者而可使五行矣。”  
   
5、虚心学习,知行并进

甘泉公在《大科训规》的第28条写道:“诸生读书,须先虚心。如在上古未有传注之前,不可先为成说,以为心蔽。若有所得乃有未通,却取古人训释详之,其所得自别。”他要求学生“即知既行,知行并进,非今日知明日行也。”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说:“先师(白沙)举程子语云,最可畏便是做,直要勇猛。”他批评王阳明“知即是行,行即是知”不能无病,至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则比较正确,说:“大抵知行只是一理一功夫,如点一烛相似,知则是初燃也,只是后来学者做得特别,所以便着许多见解,要知不是知行本体。”
   
6、弃旧图新,自强不息
学习应做到弃旧图新,日新月异,不断进步。甘泉公有云:“旧见不去,无来新知,如汲井然,浊者不去,则新者不生。君子之学,莫若自强而不息,终生不违。”

(五)重视道德教育
   
甘泉公极其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主张“学以德性为本,而达于事业。其功在于学问、思辩、笃行,以开发聪明,而成德行。其要在体认天理、格物,以至于知至、意诚、心正、身修而致家国天下之治。”指出学习与道德并重,说:“诸生慎勿以举业、德业为二段事干。涵养吾德业则发挥于文章,句句是实事。”他制定的德育内容主要有立志、尊敬师长团结互助、知耻自主遵守信用、移风易俗等方面。他在德育方法上提倡具体可行、便于操作,这在《申明学规疏》条陈六事的第三条“立邻朋以励德业”中,提出促使学生能互相约束鼓励,以求共同进步的办法。

他主张“于各生居同号舍者,签立比邻,十人为朋,置为薄籍。必使退堂之后,出入相友,德业相师,作事相法,容止相观,进退相度,疾病相恤,有无相济,过失相规。一人过恶,发露九人,连坐罚跪;一人为善卓异,九人连赏。如此,则进有公堂,退有私居,无非渐摩夹持之益。若久行之,士习当有变化。”在第五条“慎升第以立劝惩”中,着重阐明学校必须对学生品行和学习严加考核,奖罚分明。主张“为师长者所以激励人心、鼓舞士气,不可无进退抑扬,以寓劝惩……而于诸生,或季考其文艺,以验其心之精粗;或于其坐堂疏数,以察其学之勤惰;或廉其行义,观其动止,听其讲论,以定人之贤否而递升之。其上等者,堂长友长侍,直有缺,亦同司业、博士,六堂教官公推选之。而其拨历、迟速,一依叙壁。先后次第如此,则圣祖之良规不废,而人心可劝惩,士风庶乎可鼓动矣。”
   
甘泉公身居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长官的国子监祭酒和礼部尚书,而能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干实事,毕生重视和热爱教育事业,是献身教育事业的典范。他一生热心赞助办理书院四十多座,培养出近四千名学生,桃李遍天下,且多数成材,其中五六十人堪称国家栋梁,其功至伟。他撰写的《大科训规》、《大科书堂训》、《申明学规疏》、《进古文小学疏》、《莲洞书院瞻田仓记》等,今天读来还生动感人,熠熠生辉;他对教育作用、基础教育的重视;对尊师重教、为人师表、德育学业并举的论述;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提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劳逸结合全面发展等正确主张,都可以作为当代教育工作的借鉴。
   
湛甘泉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伟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他的高风亮节值得我们敬仰崇拜,我们为这样的祖先而骄傲、而自豪! 综上所述,甘泉精神就是: 少立大志,践行一生;独立思考,勤奋好学;精忠报国,心有百姓;尊宗敬祖,敦亲睦族;尊重亲朋,诚实守信;尊师重教,关爱学生;学贵知疑,讲究方法;道德为首,学业次之;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治学则是非不谬,抗志典坟;做事则克效勤劳,恪司职守;修身则朝夕不辍,一以贯之;为人则慎以始终,完节全名。为国家效力懋著忠勤,鞠躬尽瘁,全力以赴;不负此生而砺志磨节,善行嘉言,施于后世。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