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笔斋主李焕章先生准备出版一本新的诗文集,书名为《如诗增城——牧笔斋诗文续集》。显然,荔乡增城在焕章兄的眼里是个充满文化韵味、充满诗意的地方。“荔乡处处沐东风,锦绣河山韵味浓。觅句敲诗扬国粹,繁花硕果映天红”这是焕章兄对家乡的诗意印象。
印象中的李焕章是个勤恳而憨直的文化人。我认识焕章兄缘于文化。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新塘文化站工作,而焕章兄已在仙村公社党委任宣传委员,分管文化教育工作。我们交往不少。不久,他调到县城,先后当过县图书馆长、县文化馆长,我们更加常来常往。记得荔乡诗社成立,我们同是首批社员;增城县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我们是正副秘书长,因此,我们成了文友。
后来,虽然我们也先后调到经济部门,我在工业加工区管委会,他在经济发展总公司。不同的是,我一直干到退休,而他却兜了一圈又回到侨联《荔乡情》主编的岗位上,并且退休后还被老干局聘为《夕阳情》杂志主编。“世事常常放眼量,吟哦每每诉炎凉。扬清激浊皆吾愿,那管他人说短长。”这是焕章兄文化人生的自我吟唱。
 (李焕章(右)与作者湛汝松(左))
李焕章是个诗人。我不知道焕章兄一生写过多少诗,但我知道,当今增城凡是写诗的人,特别是写古体诗词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认识他,而且不少人都是他的“学生”。这决不止因为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和荔乡诗社社长兼《荔乡诗词》主编;而是因为他用诗歌谱写了自己的艺术人生。尤为值得人们关注的是,他写了大量以家乡增城为题材的诗歌,把家乡的山山水水,人情物事以及自己对家乡深情的爱,全都融入一首又一首诗歌之中。
《如诗增城——牧笔斋诗文续集》是一本集诗歌、散文、歌曲等形式于一册的文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倾注作者对家乡爱恋之情。在诗歌《爱国浓情传万代》中,作者把腊味芋头,坑螺土鸡,鱼仔咸菜等家乡土特产和凤凰山、白水寨、增江双塔……等家乡美景都写入诗里,让人们在通俗流畅的诗句中,咀嚼到浓浓的乡情味道。
在散文《挂绿广场那棵连理树》里,作者以物寄情,既写树,更写人,向我们展现一幅既古朴又新颖,既热情又温馨的荔乡风情画。歌曲《荔乡赤子爱荔乡》、《我是增城人》、《增城明天会更好》不但赞颂了增城如诗的美景,奋发向上的增城人,更展示了增城灿烂辉煌的前程。“荦荦腾龙志,拳拳赤子情,丹心连故里,爱我美增城。”这首赠给香港同胞的诗歌,其实也是焕章兄的心声。
一本《如诗增城——牧笔斋诗文续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诗歌、歌曲、散文、评论,还有作者与文友诗友交流的文字,真可谓包罗万有。就我个人审美观而言,觉得杂了点。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焕章兄的选择自有他的理由。这正如我不喜欢穿红衣服,并不讨厌别人穿红衣服;因为世界须要五光十色,多姿多彩。况且,在《如诗增城——牧笔斋诗文续集》里,就有雅俗兼备,情景交融的诗歌。
我最爱读的就是焕章兄这些诗歌,尤其是古体诗词。他的诗词,既注重声韵格律,又注意发掘意境。无论是歌颂祖国伟大新时代的,还是吟唱荔乡增城山水事物的,也无论是诗友之间酬唱的,还是咏物抒发情怀的,都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既格调高雅,又情真意切。“年轮半百学填词,仄仄平平细嚼思。一字常常敲数日,吟成佳包胜含饴。”这就是焕章兄辛勤在诗词田园里躬耕的真实写照!
“文以载道”,焕章兄把自己对家乡的真挚感情融进诗里。你听,“两塔壮增江,雄姿引鹤翔。渔夫飞白翰,共绘靓家乡。”《题荔乡仙境照》的意境多乡开阔,作者“共绘靓家乡”的情感多么迫切。又如,“沐浴朝阳雾帐开,遥观飞瀑自天来。豪情健步登山级,直达摩星揽月台。”没有对家乡建设的壮志豪情,又怎能一气呵成《登增城白水仙瀑》这样浪漫的诗篇呢?
焕章兄写诗和他的为人都很直。请看《我与诗词之五》,“举笔戮奸邪,敲诗讴正气。无心逐利名,喜作骚坛骥。”真是一针见血,直抒胸臆。再看《垂钓有感》,“日丽风和浪不平,江河垂钓悟真经。吞钩尽是贪婪者,警世洪钟昼夜鸣。”这是作者借垂钓对社会丑恶现象的鞭笞,向人们敲响廉洁的警钟。焕章兄写诗,大部分都是按格律诗的形式写的。这是我非常佩服的。
荔乡诗社成立初期,我也经常参加诗社的活动。后来,我觉的古体诗词平仄、声韵和格律都要有严格的要求,便知难而退;有时为了应酬,才吟哦一首两首。而焕章兄却“为觅新诗句,通宵我未眠。”为什么他对格律诗那么执着?那么痴爱?这是因为格律诗词是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学形式。他认为作为一个文化人,应该把这优秀的文学形式薪火相传。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啊!今天,对着焕章兄准备付印的《如诗增城——牧笔斋诗文续集》,我实在感到惭愧!格律诗词鼎盛的唐宋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格律诗词作为优秀的文学传统形式仍散发着诱人的艺术韵味。社会在变革,文化在发展,怎样才能使传统诗歌形式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实意真情在,无须强作腔。华辞徒取宠,俚语又何妨。”焕章兄的诗歌,已在探索的路上留下深深的足迹。
33927955094640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