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遍地生机。在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万里生态景观林带的建设计划引发人们无限想象。率先规划建设绿道的增城再次快马加鞭,紧锣密鼓推动高速公路景观林带升级改造工程。广惠高速、广河高速、增从高速三条穿城而过的道路逐渐披上红花绿叶的新妆。从鹭鸟纷飞的7000亩挂绿湖,到串联起山水城乡的绿道林带,再到水清岸绿的增江河畔……踏访这座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我们窥见了绿色生活、绿色产业、绿色城市与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机统一,文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沿着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林带一路向前,增城正在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绿道林带探索幸福大道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繁华的都市之畔,很难想象在增江河两岸茂密的果林中,蜿蜒着一条100多公里长的自行车休闲绿道,行车经过,惊起几只野鸟。沿着绿道的脉络,“绿上添花”的生态景观林带铺陈开来,或树木成林、郁郁葱葱,或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海树林四时不同,给人以无限遐想。昨日,全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总启动仪式在广惠高速公路增城段举行。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繁花盛开,绿树成阴。从绿道到生态景观林带,两大绿色血脉的融合延展,如同DNA双螺旋链条,组合成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骨架。 这一绿带盘旋、景观成型的过程,正是增城探索科学发展道路、更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增城将全市1616平方公里的土地,因地制宜划分为南部工业区、中部文化产业区和北部生态旅游区三大主体功能区。其中,增城北部山区方圆约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拒绝所有工业项目。在寸土寸金的珠三角,这样的坚守弥足珍贵。在这个过程中,增城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用公园化理念统筹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增城在北部1000平方公里山水田园间,在全省率先规 划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绿道网。 走马增城,笔者看到,从南部厂房密布的工业区到绿意盎然的北部山区,错位互补的三大主体功能区,以“不平衡发展”破解了“发展不平衡”的难题。这个曾经的广州郊区农业县,早已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十强,在珠三角“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探路实践中,科学发展的增城模式备受关注。从绿道到生态景观林带,科学发展的理念在这片绿地上逐步深化,一条幸福大道在广州东部的广袤城乡铺陈开来,生动诠释着追求发展质量的科学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理念、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协调理念、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人本理念。 从改革开放大潮初起时的路边建房、村村冒烟,到现在公路、村庄沿途植树造林、装扮城乡,增城的生态实践更折射出立于改革开放潮头的珠三角发展方式的变迁。增城正在为转型中国探索新的道路:传统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城市发展道路难以为继,把青山绿水作为最大的财富,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可能。 “绿龙”吸引新兴产业聚集 沿着增城荔新公路一路向前,一路绿色、花枝摇曳。美丽异木棉、刺桐、大叶紫薇、洋紫荆等交相辉映,6万多株花草、灌木丛、高大乔木的巧妙结合,铸就了这令人赏心悦目的靓丽景观。生态景观林带的建设,让尘土飞扬的城市“动脉”,变成了奔腾不息的绿色大道。绿色屏障掩映着荔新公路两旁林立的厂房,在广州东部广阔的天地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用“林中有城,城中有林”来形容都不为过。在增城工业园区,注重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结合得到充分体现。工业组团之间设生态隔离带,不断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动绿色制造、绿色转型。 一边是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小区,一边是国家级的产业园区,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这样的景象在几年前简直无法想象。增城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顶着财政收入减少数亿元的压力,先后关闭了500多家小水泥厂、小型洗漂印染厂等“五小”企业,换来广本汽车、福耀玻璃、博创机械等一幢幢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从空中俯瞰广州东部版图,“绿龙”盘旋之处,战略性新兴产业风起云涌。云计算、云仓储、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背靠着生态优势,增城开发区正在新一轮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脱胎换骨。 太阳能光伏基片项目、北汽集团30万辆整车华南生产基地、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华南物流中心等19个重量级项目签约落户……作为广州最年轻的国家级开发区,增城开发区仅2011年3月以来,就引进了阿里巴巴、晶正鑫光电等一批龙头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260亿元。为何如此多的项目扎堆落户,意属增城?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这座绿色城市的广阔空间,生态宜居的环境。在增城市市长叶牛平看来,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不仅没有冲突,反而是一对互为促进的“亲密伙伴”——生态建设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优美的环境引来更先进、附加值更高的生产要素,而更高级的产业形态又进一步优化了生态环境。 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即将开启的产业发展新时代让人们充满期待。叶牛平表示,在加快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上,增城将深入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模式,高标准建设广州电动汽车试验基地和研发创意产业园、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业园、LED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战略性发展平台,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成为广州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带先行区。 共建共享迈向生态宜居 在挂绿湖畔,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青草味,眺望远处烟波浩渺,水鸟翻飞。增城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原先鱼塘密布,地势低洼,每逢大雨、暴雨就容易出现水浸。随着7000亩挂绿湖的建成,源源不断的生态活水将像新鲜的血液,不断为这座城市输送“氧气”和“灵气”,不仅提前布局新城区的水浸问题,解决了田地长期受淹之苦,还可以灌溉菜田、果林,惠及周边村民。“以挂绿湖引领广州城市副中心建设,打造花城、绿城、水城、现代田园生态之城”,增城对建设生态宜居新城有着长远的考量。 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化发展,增城打造广州城市副中心的谋篇布局,由此可见一斑。广州市副市长、增城市委书记曹鉴燎透露,增城将以7000亩的挂绿湖为核心,突出花城、绿城、水城特色,提高统筹城乡和承接广州城区人口转移的能力,打造“低成本、高品质”的生态宜居新城。在寸土尺金的增城中心城区,增城广场、蕉石岭森林公园等多个城市绿化广场星罗棋布,仅在增城中心城区就有总面积达3400多亩的公园和绿化集聚区。数据显示,增城全市超过一半面积为森林覆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9.74平方米。这样的大气魄令人赞叹。 生态宜居城乡工程被列入“民生十大工程”之一,对100多条村进行绿化规划和建设,整合村庄内闲散地资源建设小公园,对屋前屋后空隙地“见缝插绿”,老百姓可以切实感受到身边的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生态建设的渐进过程中,这条绿色的林带迸发出幸福的巨大能量,成为农民的致富带、老百姓的幸福带。在增江岸边的莲塘村,沿途满是荔枝、乌榄等果树,道路上方横柯交蔽。这条曾经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近70家农家乐遍地开花的旅游观光村,一到周末,城市居民来增江画廊休闲旅游,顺着绿道进村,到农家乐餐馆品味农家美味佳肴。 农家乐餐馆老板邱金海说,开始只在门前搭个棚子摆几张桌子,可现在来的宾客多了,便把自家二楼、三楼的房间都腾出来做“包厢”了,一家子每月纯收入近万元。这是生态惠民的现实镜像——诗意栖居的田园牧歌梦想和高效便捷的现代城市理想巧妙对接,农村居民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城市居民则能更好地融入自然生态,享受健康生活。 随着绿色幸福的种子深入城乡居民之心,生态文明的森林蓬勃生长。在增城,绿色通道、绿色社区、绿色校园、绿色企业、绿色村庄、绿色景区建设全面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6.1%。站在荔枝文化公园的望荔亭登高远眺,绿树绕城,鸟语花香。生态宜居新城的美妙雏形,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幸福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