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趣谈增城市新塘镇的土话文化和内涵

12-3-9 17:3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6461| 评论: 0

摘要: 2005年增城市政府将原有的仙村镇,沙浦镇,永和镇,宁西镇等4个圩镇,撤镇改为片区,并入"大新塘"镇的范畴内统一管理.并镇后的新塘,包涵了增城市南部,明,清时期的甘泉,清湖,绥宁三都的辖境。居住于此人的口多达五 ...
2005年增城市政府将原有的仙村镇,沙浦镇,永和镇,宁西镇等4个圩镇,撤镇改为片区,并入"大新塘"镇的范畴内统一管理.并镇后的新塘,包涵了增城市南部,明,清时期的甘泉,清湖,绥宁三都的辖境。居住于此人的口多达五、六十万。主要是汉族,也有满、壮族融入。汉人中又分本地、客家、水上(俗称疍泉)三个风俗、语音各异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其数量早已超过本土人口。

如省水电二局,水电安装公司基地建在新塘,人口过万,籍贯除西藏,新疆外,各省都有,全说通用的普通话。新塘话虽属于广州白话的语系,但它保留一部分古代中原口音和百越民族方言,又吸纳融合了不少穗、东、番和增城街话的方言。形成独俱一格的新塘话,这个流传数百年的方言,随着大批外来人口的融入,正不断出现异变。

近年又新建有新康、新世界,凤凰城等新社区,入住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所以常看到的多为新面孔;口音更是南腔北调。正是“李福林睇报纸——七国咁乱”。有些土生土长的孩子已不说新塘土话了,但外来的孩子,外来的小商贩,为了谋生、不甘受人歧视,反而学会一口流利的新塘土话。如以外来商贩为主的群星市场,现在都讲新塘话。预料不久这些新新塘人,也会像民国初年的清兵遗裔一样,被新塘方言同化了的。

独俱特色新塘话的形成,已有很长的历史,新塘虽属增城所辖,却与东莞仅一河之隔;西与广州黄埔区(古属番禺)村社相邻,水上交通往来方便、商贸相通。反而与增城为山路阻隔,民间往来较少,民间交谈融入一些东莞、番禺口音,新塘话本属广州白话语系,却另俱一格。有专家以新塘话与广州话比较,发现广州有17个韵母,是新塘话所无的。一种方言的形成,有其历史,文化,环境因素,也属一种文化遗产,不能简单视为“老土”而否定。现就新塘土话的特点;作如下探讨。
 
一、人际间的称谓

对一般成年男子,泛称为“佬”。此语似有古代封建统治阶层,歧视岭南百粤民族,称南人为“獠”,后逐渐转化,谐其音,加企人偏傍而称“佬”的。对不同群体的人,称作“外江佬”、“北方佬”、“本地佬”、“客家佬”、“疍家佬”、“番鬼”佬等等。 对不同职业的人,称“耕田佬,卖鱼佬,猪肉佬,泥水佬,打铁佬,棺材佬等”。骂人则曰:“死佬”、“衰佬”、“烂佬”。

对已婚妇女泛称“夫娘”,古代中原宋官员的妻子,人称“夫人娘子”,逐渐演化而为“夫娘”。对“寡妇”称“夫娘”却无事。但对未婚女子称“夫娘”,必招人骂。对儿童,泛称“仔”。似从北方“崽”字转化来的。男孩称“男仔”、“细蚊仔”、“苏蝦仔”;听话的叫“乖仔”,顽皮的叫“跳皮仔”。女孩叫“女仔”、“妹仔”。骂小孩曰“衰仔”,“傻仔”。滥花钱的曰“败家仔”,吸毒的称“白粉仔”。

对别人母子同称曰“两仔乸”。由此扩大为对下层社会男子的泛称;如出买劳动力的呼为“耕仔”、“打工仔”。无职业者称“散仔”。做小贩的称“贩仔”、“街市仔”。耍无赖,爱敲诈的讥为“烂仔”。好斗的,称“打仔”。因人及物,凡小的禽畜、物件皆加上“仔”字。如猪仔、牛仔、鸡仔、蝦仔、麻雀则称“麻甩仔”。还有凳仔、车仔、艇仔等,对小物件的称谓上,“仔”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

对新婚的少妇称“新心抱”,一年半载后简称“心抱”。儿女对父母敬称“爸”、“妈”。但有些人出于迷信意识,怕折福、不敢摆正位置,却教儿女称“父”为“叔”,称“母”为“婶”、“乸”“妳”。令外人听得一头雾水。並引申为凡是雌性的东西皆称“乸”,如“鸡乸”,“鸭乸”,田鸡称蛤乸。甚至连狂劲的西北风、雨也称“西北乸”。亦有叫“父母”作“亚大”的,近卄多年间,受香港电视影响,又叫“父母”作“爹哋”,“妈咪”的,或直称“老窦”。可算是中西合璧,古为今用了。

孙辈称“祖父母”为“阿爷、阿嫲”或“爷爷、嫲嫲”。但对祖父的继室则称“婆”,而不能称“嫲”。大概是要区别于原配吧。孙辈称:外祖父母为“阿公、阿婆”或“公公、婆婆”。解放前是多妻制社会,对人正妻以外的妻子,雅称“如夫人”,“如”乃好像,好似的意思。说明非正式也。俗称二奶、三奶。背后泛呼为“妾侍”、“亚子”今天社会是非法的。另置外室人骂为“包二奶”。

祖辈对儿女下一代称“孙”;对“孙”的孩子,即玄孙称“塞”;玄孙的儿子即“云孙”称“衡”(读嘜),现在长寿者多。膝下有塞有衡,的确不好呼叫。男女婚姻关系的称呼,因社会潮流、家庭文化素养不同,变化很大。旧社会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纸年生定终身。定了婚,便是“未婚妻”、“未婚夫”了,两人之间多数是互不认识的,更少来往。什么“丫环搭线,后花园相会,赠物定情”,那是小说、戏剧上写的,新塘百无一例。

但新塘靠近广州市,得现代文明影响早,民国期间已有自由恋爱了,称为“拍拖”、“行紧来”。因那时新塘往来广州、惠州的客货船渡,是靠“火船”(又称拖头)用竹缆牵引的。以此形容男女相恋期间的往来为“拍拖”,又称“拖友”。恋爱失败了称为“斩缆”、“甩拖”,如拖友相处时,有些朋友定要掺与其中,即被称为“电灯胆—唔通气”。喻其不识趣的意思。解放后普通转称“爱人”了。但农村人多不习惯,仍称“你个拖友”或“你只嘢”呢!有些风雅之人,则戏称“夏时冰”。

新婚后一段日子,本是蜜月佳期,但囿于封建意识和畏羞,在人前往往尴尬得互不想问的。迫不得已时,也只叫一声“喂”,所以当时有人取笑新心抱,问她丈夫去哪里了?便说:“你个喂去咗边渡啊!”生了孩子,夫妻间相称就自然多了,因为有个中介,可资利用。便叫“苏蝦亚爹”、“苏蝦亚妈”。 傍人对其妻问其夫,多说:“你嗰佬呢?”对其夫问其妻多说:“你屋企人呢?”对那些怕老婆的人问其妻,更谑称:“你嗰老虎乸呢”?又幽默,又可笑。

现在什么都开放了,夫妻间多以名直称,甚至当众人前直呼“老公”“老婆”。叫得很实在,但却缺了点含蓄的韵味。媳妇对“翁姑”多随孩子叫“亚爷、亚嫲、亚婆”。但仍有部分有封建意识的家庭,要媳妇尊称“翁姑”为“老爷、安人”的。对外多直称“大人公”、“家婆”。近年间夫妻称呼双方的父母,已多叫“爸、妈”或“爹、娘”了。更体现男女平等,简单有礼。

对出嫁姐妹的孩子称“外甥”,外甥称对方为“舅父”、“妗母”。兄弟间的孩子称“堂兄弟姐妹”,姐妹间的孩子称“表兄弟姐妹”。俗谚有云:“一代亲,两代表,三代不见了”;姐妹间的丈夫互称“老襟”。对外国人,受昔日天朝大国观念影响,背后多呼为“番鬼佬”、“鬼婆”、“鬼妹”。对黑色人种又呼为“摩罗差”。称顾主、店主、厂主为“事头”、“事头婆”。现转称“老板”、“老板娘”。 3421721933874400 -->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