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将石文光是增城铁溪人(今荔城夏街村),从小跟祖父习武,精通武艺、有勇有谋、深有抱负,官至镇国大将军(从二品)。在增城市石滩镇郑田村有一间石王古庙,它供奉的主神就是石文光。缘何石滩郑田村村民会建庙纪念外姓人石文光呢?

深受乡民赞誉的大将军
石王古庙主持杨永兵介绍说,石王古庙供奉的主神是“石神公”石文光。南宋名将石文光是增城铁溪人(今荔城夏街村),从小跟祖父习武,精通武艺、有勇有谋、深有抱负。面对当时南宋动荡的局面,石文光毅然舍家从戎,效忠报国,因屡立战功,受乡民赞誉朝廷赏识,随即提升为副尉(九品),旋即升为校尉(八品)、照武都尉(七品),不久即升为游骑将军(五品)、壮武将军(四品)、怀化将军及镇国大将军(从二品)。
南宋末帝迁至广东石澳时,元军追兵继续追击,宋兵纷纷投降,右丞相陈宜中和镇国大将军石文光奉旨往交趾国(今越南)借兵。借兵后陈宜中留恋占城(今越南)不愿回国。石文光与借到的援兵,驾船数十艘,日夜兼程,赶回广州,可抵达珠江口伶仃洋时,元军已攻陷崖山,宋帝跳崖身亡,宋朝灭亡。宋亡后,元朝一时未能稳定局面,地方治安混乱,盗贼蜂起。为安定地方,保卫家乡群众,石文光将借来的交趾兵,移守增城,分别扎营于县城槎岗、豸山一带,大力讨贼,除害安民,境内得以安宁。
建庙缘因一颗神石
为何身为外姓人的石文光会让郑田村村民筑庙纪念、供奉呢?郑田村的几位老人向记者讲述了那一段流传下来的传说。“相传,郑田村的一位村民在环村小溪边打渔,可任凭他如何挥抛手中的罾(古代的一种打鱼工具),都不能捕到鱼,重复捞获的是同一块小小的石头。那位村民不禁对着那块石头说,‘倘若我再次抛罾能捞到足够填满鱼篮的鱼,我就把你供奉起来’。
果然,那位村民再一次抛罾便有收获,仅一会儿的时间就把鱼篮装满。为实践承诺,那位村民就把石头供奉在溪旁一棵榕树下,一直坚守供奉礼拜的诺言。自供奉礼拜后,那位村民一直事事顺利。其他村民向他讨教时,那位村民便将供奉礼拜石头受到庇佑的事情相告,郑田村村民便争相礼拜。自此,郑田村风调雨顺,村民万事顺意。后因参与供奉礼拜的村民越来越多,于是盖起了一个小亭,为石头遮风挡雨。”郑田村老村民赖佛根说。
“后来神石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不少人纷纷建议建庙纪念。当时村里一直流传着南宋镇国大将军石文光除害安民的事迹,加上姓氏“石”字正好与神石有关,一位郑田村村民则提出一举两得的办法,将石文光像与神石供奉在一起,并建庙让后人瞻拜,取名‘石王古庙’。”郑田村老村民赖严基说。
另一名同行的老村民赖炳深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石神公”的故事。日军侵华期间,一日恰逢郑田村村庆之日,抬完“石神公”像游村一周后(寓意散播灵气、保家安民),村民为庆祝而在宗祠前燃放烟花,然而不管怎样点火却总不能引燃。这时,日军飞机正在头上飞旋准备空袭,因夜黑看不清下面的目标,所投炮弹都掉在离宗祠较远的地方。日军飞机飞走后,村民再次点燃烟花时却全数尽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