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潭镇是增城市北部中心镇和最大的山区镇,70%是客家人。派潭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保留着许多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项目,舞貔貅就是其中一项。昨日,记者驱车北上派潭,感受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佳松岭貔貅文化。在派潭镇文化站老站长张淀渊的带领下,记者在派潭镇佳松岭村的祠堂见到了貔貅传承人张永木和他的徒弟们。他们正专心地练习舞貔貅,只见张永木一边给徒弟示范动作,一边讲解,他的弟子们则站在一旁认真听讲。

佳松岭祠堂授艺
在记者的请求下,张永木和他的徒弟们为在场观众表演了一段舞貔貅。锣鼓声起,大头佛手执蒲扇和先前采回来的“青”(树枝),领着威猛的貔貅从狮门进场。入场后首先“拜四门”(意在参拜四方八面之土地神明),拜完后,表演正式开始。在热烈的锣鼓声中,貔貅腾跃翻滚,显出凶猛神兽本色。当貔貅趴下歇息之时,猴子上场,接着展开一场猴子与大头佛、貔貅之间挑逗与争持的游戏。表演中,貔貅温驯可爱,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大头佛憨态可掬,舞步迟缓;猴子活泼好动,机智伶俐。三方互相逗乐,唯妙唯肖,气氛热烈,喜庆欢乐,让人不禁拍手喝彩。
舞貔貅历史悠久
据张淀渊介绍,增城舞貔貅活动始于清乾隆年间,有近300年历史,是当地客家人的传统舞蹈节目,又称“舞客家猫”、“舞客家狮”、“舞醒狮”。“传说貔貅原是天庭神将,能号令雷霆,降魔伏妖,威震八方,后因触犯天条被玉帝贬落昆仑山为兽,它龙头、马身、麟脚,形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张淀渊介绍说。
张永木是舞貔貅的第三代传人。他告诉记者,舞貔貅的情节来源于《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相传唐僧师徒取经路过一客家山村,见瘟疫流行,却苦无救助之法。当晚,观音菩萨降临,交给唐僧仙草一枝,蒲扇一把,吩咐他往昆仑山找貔貅相助,瘟疫即可解除。唐僧依照吩咐,让孙悟空、沙和尚前往昆仑山找貔貅。两人登上昆仑山,用仙草挑逗神兽,用蒲扇驯其天威,终于领得貔貅下山进村驱病魔除孽障。客家村民得救脱苦难,从此貔貅便成为民间供奉和敬仰的一种神兽。
“后来,客家人用竹子、纸皮和绸布扎成貔貅模型,沙和尚和孙悟空组成一套舞貔貅的节目,逢年过节,表演舞貔貅,庆祝节日快乐,喜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平安幸福。同时,由于客家村地处山区,村小分散,舞貔貅正好穿村过岭,起到互相沟通、增进友谊及联结宗亲的作用。因此,舞貔貅逐渐成为客家民众表达祈盼与祝福的特定方式,这正是此项活动历经数百年仍久存于世的原因。”张永木介绍说。
组建貔貅队传承貔貅文化
张永木告诉记者,过去客家人生活颠沛流离,为了保护自身和族群的安全,人们纷纷学武健身,而融合了舞蹈、鼓乐和拳、棍、双刀、矛、快耙等十八般武艺的舞貔貅正是客家人尚武精神的一种发扬。怀着对武术的热情,张永木从小跟随父兄学习舞貔貅,开始了他长达44年的舞貔貅生涯。
据介绍,在张永木开始学舞貔貅之时,正是增城舞貔貅的鼎盛时期,那时的舞貔貅是维系客家各宗族间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到“文革”时期,艺术萧条,舞貔貅也顶着一个“封建迷信”的帽子很快消沉下去。1976年,“文革”结束,张永木的父亲去世了,学艺精湛的大哥张文亮也出师了。之后,张文亮与张永木共同将派潭镇佳松岭村的“翠英堂貔貅队”重建传承至今。2007年,张永木和张文亮成为舞貔貅的传承人。
张永木说,跟以往的舞貔貅相比,今天的舞貔貅在程式、动作上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仍比较传统,但表演时间则因适应时代新要求而有所缩短。过去的舞貔貅,表演全程至少需要一个小时,而如今外出表演,时间已缩短至十几分钟,因此只能在动作的编排和情节的选择上作出改变,挑选最好的部分呈现在舞台上。
如今,张永木在派潭中学担任貔貅队教练,并在村中组建了中年和少年两支貔貅队。“中年队现有20多人,都是佳松岭村民,逢年过节会为村民表演舞貔貅,同时也会到外地交流学习。少年队则有26人,最小的12岁,最大的19岁,可以单独组队表演。”对于舞貔貅文化未来的发展,张永木希望政府能加大对舞貔貅的扶持力度,让舞貔貅更好地发展,以传承客家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