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增城市石滩镇桥头村采访时了解到,该村村民黎景祥通过种植从省果科所引进的优良香蕉走上致富路,并在2006年被广东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其种植过程用优质试管苗,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按照无公害香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种植,这样的好处就是减少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既优质又增效。

黎景祥是增城市石滩镇桥头村的一名村民,现任祥惠香蕉专业合作社社长,增城科普协会会员,是带动农民科技兴农、脱贫致富的先进党员之一,被评为2011年度增城市优秀共产党员。长在“增城香蕉之乡”(石滩)的黎景祥,多年来,坚持对香蕉进行产业化的研究,终于成功地探索出一套有机、绿色、高值的香蕉产、供、销技术措施。他成立祥惠香蕉专业合作社,扎根农村,科学谋划,抓规模,做产业,打品牌,全方面发展农业。
通过土地流转,2009年承包经营土地达3000亩,拥有生产基地3个,销售点1个。2010年合作社实现了年生产总值4500多万元,年创造农民工就业1000人次以上,年发放农民工工资150多万元,年发放农民土地承包金300多万元。作为增城科普协会会员之一的黎景祥,在利用所掌握技术致富的同时,进农户,入田头,到各镇村,手把手将技术传授给蕉农,指导大家搞好香蕉生产。
为提高种植香蕉传播的实效,他自费购买录像机、大屏幕电视机、DVD等设备免费为蕉农播放各种生产技术专题片,并经常通过举办技术讲座和上有线电视《农业之窗》栏目等方式传授技术。多年来,他先后到石滩、正果、小楼、朱村等镇街举办了30多场讲座,成为远近驰名的香蕉种植能手。
黎景祥平时除了积极宣传农业科技知识,还购置了许多法律、法规、文学、医疗等书籍,供村民免费阅读,并利用报刊及相关的碟片宣传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黎景祥全身心投入发展香蕉生产,处处为蕉农着想,他所创办的种植基地被广东省农科院植物组培苗公司定点为试管苗供应基地,被广州市、增城市定为科普示范基地。
据介绍,香蕉喜欢在土壤深厚、肥沃的环境下生长,石滩镇的土壤、气候十分适宜栽种。香蕉大户黎景祥从1989年开始种植香蕉,从省果科所引进了优良的香蕉品种,经过业务部门的技术指导,开始在石滩镇桥头村、塘边村、沙头村大量种植,到2002年已达1000多亩的种植规模。黎景祥种植的香蕉实施“公司+基地+农户+育种场”模式,种苗由基地提供,自己及农民负责种植,香蕉成熟后由公司负责销售。
黎景祥善于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种植香蕉。在香蕉生产过程中,他主要应用移动喷灌、微喷灌节水技术和三层套袋护果技术,产量和科技含量较高,市场竞争力强,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黎景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但乐于帮助当地群众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资金问题,而且帮助村民找市场、供信息,并解决一些村民的就业问题,他的香蕉基地聘用了该村多名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
与此同时,基地对农户实施技术指导,农民种植香蕉的积极性高涨,使基地香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1500亩,产量不断提高,年产量超过3600吨。在桥头村,一名村民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这种香蕉具有果大结实、色泽金黄、皮薄、清甜、梳形靓等特点,亩产约3500公斤,零售价每公斤6元,每亩纯利润达4000元左右,比种植其它农作物要赚钱。”
黎景祥种植的香蕉在储藏工艺方面也很讲究,他说:“卖香蕉其实是个技术活,当香蕉八成熟时,我们把整根香蕉砍下来,然后包装好运到东莞大型批发市场,再放进冷库里,经过五六天后上市,这样可以保证香蕉的生鲜度,也能把握销售周期。”
记者采访时,不少村民向记者表示,实施“公司+基地+农户+育种场”的模式,由农民出地,公司出资金、技术及负责销路,将土地盘活,有效地促进了土地流转,既解决了农民的就业,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目前,黎景祥每日产出的香蕉按订单销售,珠三角占40%,北上占60%,除通过邻近的东莞、深圳、香港、澳门、广州等地超市销售外,还远销到北京、哈尔滨、日本等地区。
记者在桥头村的香蕉基地看到,香蕉全部实施了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种植,香蕉长势均匀壮实。一名农民告诉记者,由于注重农业标准化和科学种植管理,基地生产的香蕉比普通农户种植的价格要高,采用标准化包装后进入市场,产品很受欢迎。目前黎景祥计划在桥头村、沙头村、塘边村成立香蕉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村民种植香蕉,走上致富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