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新塘镇有几万家企业,有二十多万外来务工人员。这个庞大的群体散布在新塘镇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为了老父亲的病,为了弟妹或子女的学费,为了丈夫或妻子的爱,更为了一个幸福而美好的家,带着小小的梦想和欲望,把力气和汗水交给了这座城市,把青春和皱纹交给了这座城市。因为他们,这座城市发展了、繁荣了;因为他们,这座城市每天都像火车一样在经济的轨道上奋勇疾弛……

然而,在这块经济腾飞的热土上,我们可能并没有认真审视过这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如他们的待遇,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内心深处的疼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等等。最近,记者带着疑问对新塘镇农民工的生活情况进行走访调查,走入他们的内心,揭开他们真实的一面。
露天“酒会”的娱乐
6年前,老刘带着妻子和女儿从石家庄到新塘镇打工。据老刘介绍,他起初帮别人干活,现在在卫生路开了一家白铁皮小店铺,帮周围居民修理水暖设施。3月18日,天一亮,老刘便拎着工具箱出门了。在这一天,他前后2次“出差”维修空调外机,3次帮人疏通下水道。特别是中午时分,回来时浑身衣服被汗水湿透,连裤子也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他不停地喝水补充体内的水分,但嗓子还是感到有点干燥。
劳累一整天后,晚上6时,妻子骑着自行车从群贤路的工厂下班回来,开始做饭炒菜。在一天的时间里,这是属于老刘最快乐的时光。3元一瓶的珠江啤酒被摆上餐桌,老刘与几家要好的邻居就着几个午餐剩菜,天南海北地神侃,开起了露天“酒会”。老刘说,因为要赚钱养家糊口,他们在新塘镇从来没有去过什么娱乐城。现在竞争压力太大了,大家白天各忙自己的活,最好的娱乐活动就是在晚上跟周围的店家和老乡聚在一起喝啤酒小叙,放松一下疲惫的神经。
露天“饭堂”的快乐
增城市新塘镇东坑有很多制衣厂,从道路的一头望向另一头,道路两边都是颜色鲜艳的厂家匾牌,像是插着无数的旗帜,很是壮观。每天中午12点或者下午5点半左右,无数的打工仔、打工妹就会如潮水般涌出来吃饭,形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一辆辆满载饭菜的三轮车,陆续来到各个工厂门前,一群群手拿饭盒的制衣厂工人一窝蜂地围着三轮车打饭,之后在各自的厂门口站着或者蹲着吃饭。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人骑着三轮车来送饭,工人们拿着碗碟出来厂家门口打饭,或蹲或站,一群人埋头在吃。
据一个送饭的师傅介绍,这里的厂家一般都把工人的伙食外包,他这家饭堂就承包了20多家制衣厂的伙食,每天两餐,一餐价格2元至3元不等。记者和一位正在吃饭的工人聊起了对伙食问题的感受。他笑着说:“工厂没有食堂,这些饭菜是厂方提供的。我们都是包餐,每人一张饭卡,吃一顿打一个勾,然后月底按2元一餐在我们工资里扣。比到外面餐厅吃快餐便宜很多,现在吃饭时间大家可以在一起聊天,还是挺快乐的。”
用一块布“遮”起来的爱情
在忙碌紧张的工作之余,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分外单调和乏味,在工厂赶货的时候,他们加班到晚上十二点。农民工的居住条件简陋,很多农民工居住在工棚、工作地和集体宿舍,只有少数一部分农民工拥有厨卫齐全的住房。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工日常休闲方式有,75.8%选择看电视,49.2%选择看书报,53.6%选择睡觉,大多数农民工每天的生活基本上处于工作、吃饭和睡觉三点一线的状态。
很多打工一族都是青年男女,基本上都到了适婚年龄,在一些制衣厂宿舍,记者留意到一个特别的现象——很多床前都用一整块大布遮起来。工人向记者解释说,那些都是两夫妻一起睡的床。很多夫妻一起在工厂工作,所以他们大多数都睡一起。当记者问他们这样是否方便时,大家嘻嘻一笑说:“他们睡他们的,我们睡我们的,没什么,相互不干扰。”也有工人向记者反映,有些有条件的工厂,会把宿舍间隔开来,间隔出来几个小房间供小夫妻住宿.
然而更多的情况是,很多小夫妻或者小情侣都是各自住在员工宿舍,难以过夫妻生活,有些有点钱的都在外面租房住,但更多的夫妻或者情侣还是被迫分开住,过着牛郎织女的分居生活。就是这么一群最底层的农民工,他们的工资底的每月仅600元,最高每月也不超过2000元。他们哭过,笑过,哀过,愁过,但是,他们依然会用自己微弱的光亮擦亮这座城市,依然会用青春和汗水撑起一份责任和道义,撑起一份大写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