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新塘石下村墨石和明朝刘维嵩的传说

10-10-29 08:2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356| 评论: 0|来自: 新塘拾贝

摘要: 从广州城区沿广园东快速路往东行,经过增城市新塘镇塘美出口.人们就可以在路的右边看到有一座浑圆墨黑的大石山屹立在平畴中,增城市新塘镇石下村就座落于这个石山之下.关于这座大石,石下村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 ...

      从广州城区沿广园东快速路往东行,经过增城市新塘镇塘美出口.人们就可以在路的右边看到有一座浑圆墨黑的大石山屹立在平畴中,增城市新塘镇石下村就座落于这个石山之下.关于这座大石,石下村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古的时候秦皇岛北戴河海滨有一块形似武士的石头.有一天秦始皇到海滨游览,发现了这块头,便想把它搬到山海关上镇守长城.谁料不管派来的人怎样使劲,石头就是搬不动.秦始皇大怒,抽剑便向石头砍去,石头虽留一道深深的剑迹,但依然屹立.秦始皇见状,再重重踢去一脚.这一下大石滚动了,而且越滚越快,越滚越远,越滚越园,越滚越大,从东海岸边一直滚到南海之滨,变成了一座浑园墨黑的大石山.


       大石停下来以后,一个白发长须的老者高高屹立于山上,他把手一挥,那长长的滚石痕迹就被他牵起来,沾在石山身上.海风一吹,石痕便幻变成一株攀崖而上的浓密飞榕.那大石滚过的地方,就变成一条深深小河.后来人们在小河边大石下聚居,石下村就形成了.村民们传说,那大石上的老者就是大石灵仙.于是,他们把砖石梁栋搬上山,在石山上筑了个庙宇,专门供奉这个灵现的大石灵仙.


        这座大石人们称之为墨石.为什么称其为墨石呢?传说这与令石下村人世代引以为荣的明代进士刘维嵩有关.刘维嵩是石下村人.他从小失去父母,靠祖母黎氏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坎坷的生活使维嵩从小就非常懂事.他不但十分孝顺袒母,而且勤奋读书,立志出人头地以报祖母养育之恩.他博学多才,终于在嘉靖戊午年考中举人,十年后更高中进士.从此,他不负众望,进入仕途,官至大理寺评事.


        正当刘维嵩在仕途上充满希望的时候,忽闻祖母有病.他便急忙请假回乡,亲自为祖母料理膳食,所有汤药都亲自尝一口然后进献;常常夜不解衣,侍候祖母于床前.祖母在其适心照料下很快便康复.祖母身体虽然康复,但刘维嵩见其年事已高,想起幼年时祖母侍候自己的情景,总不忍让祖母独自留在家.于是,他便毅然上疏朝廷,要求辞去官职,在家奉养祖母,陪祖母安度晚年.


       刘维嵩一片孝心感动了穆宗皇帝,终于戴着“孝道典范”的美称荣归故里,实现了亲自侍侯祖母,以尽孝道的愿望.刘维嵩回乡后,除了侍候祖母,还经常村中父老中请安.祖母辞世后,他便四处游览,寻访文胜古迹,写下不少诗文.他更不时攀上村后的大石山上,登高远眺家乡秀色,与山上大石灵仙庙中的老衲切磋诗文.


      有一天刘维嵩来到石山上,把日前到罗岗玉岩书院游览后写下的诗歌与庙中老和尚推敲:“不到罗坑已十年,大夫门第尚依然.泉声细度松关远,花影横遮石径偏.渴借酥酡寻老衲,敬将蘋藻礼前贤,牧童莫便吹归笛,月上楼头兴倍悬.”


       刘维嵩的诗稿已成,老和尚便在庙中铺纸磨墨,请刘维嵩即席挥毫.正当刘维嵩提笔醮墨时,抬头看见有个到大石灵仙庙添香油的老翁不慎被门槛绊倒.他便急忙上前撑扶,谁料心急人慌乱,竟把墨砚翻倒了.老翁被扶起时,天空突然下起大雨,倒在天井的墨汁泮着雨水从天井的沟渠往外流,光秃秃的石山顶,一下子变成了墨色.


        据说刘维嵩去世后,石山的墨色越来越深,范围也越来越大.石下村人认为石山是刘维嵩的墨汁染黑的,这是刘维嵩的灵气,是文才的象征.从此大家就把这石山叫做墨石;把村中的学堂也叫“墨石学堂”.就这样墨石的美名就一直延续至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