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治江,提起这个名字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提起“阿奇哥”,增城的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纷纷称好。作为新塘济困扶助协会副会长的叶治江,多年来,除处理协会的大小事务外,他还坚持每周至少花两天去探访孤儿和贫困家庭,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帮助。而让他一直坚持下来的原因是:他希望能让爱传递下去,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 将慈善作为终身事业 新塘济困扶助协会是增城市的第一个民间慈善组织,创建于2001年4月,目前有会员4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今协会累计投入扶助资金700多万元,扶助困难群众达8000多人次。该协会创办初期,虽然尽力行善,但参与扶助的人员和资金却并不多。 然而,通过不断努力,近几年来,该协会逐渐被社会认可,募捐到的善款逐年增加。“创办初期,每年只能筹集到10万余元善款,近几年筹集到的善款越来越多,如去年年底慈善晚会就筹得26.94万元。这些善款的筹集,将可帮到更多的人。”叶治江说。 协会能有今天的发展,作为创始人兼副会长的叶治江功不可没。除要处理协会的众多日常事务、探讨协会未来发展外,每次大小扶贫活动也都几乎少不了他。“出钱出力出心出行”却从不计回报,协会成员和受助对象总是亲切地喊他“阿奇哥”。 协会的逐渐壮大,让叶治江感到自己的责任越来越大,所花的时间也越来越多。2009年,他把自己的五金厂转包给他人,全身心投入到慈善工作中。对此,妻子从不抱怨,而是给予他全力支持。“慈善是他想做的事情,做慈善能够让他感觉心安和快乐,我和女儿都非常支持。”妻子邹女士说,受他感染,她和女儿也开始喜欢上做慈善,在生活中也经常帮助他人。 “阿奇是把慈善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来做的,他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情感。”叶治江的多年好友、协会秘书长王杰生这样评价道。他告诉记者,叶治江每个星期都会至少花两天时间,带上礼物独自去探望贫困家庭和孤儿,跟他们聊天,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树立摆脱困难的信心。 践行誓言回报社会 谈起对慈善的执着和热情,叶治江告诉记者,他出身于贫苦家庭,父亲因病早逝。天有不测风云,1981年夏天发生一场大洪水,因他家房子建在东江边,家中所有的东西都被洪水冲走了。雨水过后,看着倒塌的房屋,一家人挨着饥饿抱头痛哭。这时,一位不知名的好心人送来了一碗米饭。“那年我14岁,我永远记得这碗米饭,它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给了我们重建家园的勇气。” 叶治江说,他暗暗发誓,长大后要将这“一碗饭”送出去,将这一份爱心传递下去。长大后的叶治江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并一直努力践行着。90年代,在生意上了轨道后,他毅然放下生意,开始行走山区,帮助贫苦人家。在这过程中,他有了更深的感悟,并更加坚定“让爱一直传递下去”的想法,希望能因此帮到更多的人。 “爱是一种循环。爱,给予了别人,不见得立即会有直接的回报,但最终还是会循环到自己身上,而且,回报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如果每个人在爱护自己的同时,也考虑爱护别人,那么最终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爱护。”叶治江在博客中这样写道。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将更多的心思倾注在引导受助者的思想上,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鼓励他们心存善念。 而让他高兴的是,许多曾经的受助者,现在也成了协会的会员,反过来帮助他人。“做事贵在坚持。新塘济困扶助协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我很赞同会长阮然彪的观点,慈善我们要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叶治江说,“不管能力大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为已任’的初衷不会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