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汝松有“三爱”,爱文化、爱家乡、爱朋友,他有“三情”,热情、真情、深情;他有“三实”,踏实、扎实、老实;他有“三淡”,淡名声、淡利益、淡欲望。在《荔乡拾贝》首发式上,我曾经这么说过:结识湛老师,是我人生中的幸运!因为和他相识的五年多来,在他身上,我学会了如何“为文”、如何“为人”!在中国,“文字表露人的精神素质、道德修养、人格魅力”一说,似乎早已没有争论的价值。但“为文”和“为人”如何贯穿、联系,却一直都是站在争论的风口浪尖。 我不想拿学术问题说事,也不热衷于歌功颂德。但在湛汝松老师《荔乡拾贝》首发式的活动现场,当与会几十人:上至镇委书记、下至市井平民,抑或书法家、画家、民间艺术家、学校老师等等都一至对其新书《荔乡拾贝》做出高度评价,对其人格魅力表示欣赏佩服时,我更由衷的对其折服,也兴致当头说了文章开头的几句话。然而,我想强调的是我并不是仅仅臣服于大多数人的发言,更主要的是从对湛汝松老师的认识和交往中加深了对他的了解。 “发现家乡,抒写增城;寻找家乡文化记忆,展示故土凤仪神韵。”这是湛老师给自己“为文”的定位。事实上,这是个准确、甚至于精确的概念。湛老师的散文大多直抒对家乡的热爱,语言细腻而朴实,宛如江南梅雨时节那纷纷雨点,婉约而真实。而在湛老师娴熟的叙事议论中,也总能让人很轻易地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家乡味。 或许可以这样说,湛老师的《荔乡拾贝》里收录的散文虽然并非全然是抒发对故土家园的讴歌、赞美,但他的文字却都是紧贴着大地,他的文字里有着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和悲悯意识。他不单抒写家园美好、欣荣、富强,更重要的是他会去描摹自己亲身体会的社会现象,并给予纠正、抚慰。 在我看来,当代文学最难得的品质其实就在于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如今文化市场上充斥着灵魂缺失的华丽辞藻读物和真相缺失的所谓青春疼痛小说,这使得我们真正贴近生活的文学仅仅徘徊在底层。湛老师或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的眼光和姿态放低,低到你可以很是轻易便可触摸到作者为其故土甘于卑微的身姿。你听,他这样抒情:“民间呼唤慈善,社会需要助弱。如果这篇小文能给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读者带来一点启迪;让艾香传承下去。这就是作者永恒的心愿。”(湛汝松:《二月艾香飘》) 他这样叙事:“我刚刚参加工作的年代,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年代,物质最缺泛的年代。……学校附近,有几块旱地,栽种着木薯,番薯和菠萝。一天晚上,不知是谁的提议,我们几个教师竟走到学校附近的菠萝地里,摘了好几个菠萝,泡制了一顿撑开肚皮尽情吃的宵夜。事后,被人发现了。星期六下午,我正为这事而坐立不安的时候,一个梳着两条长辫子的女同学轻轻地叩开了我的房门,把满满一袋番薯放在我的房中。正当我发楞时,她用非常低的声音对我说:“我爸爸说,你正在发育,不能饿坏身体。菠萝越食越饿,番薯营养很高。这些番薯是生产队分给我家的,饿了你就煮来吃吧!”我推却着,她却走了。”(湛汝松:《永远珍藏的记忆》) 这两处小小的细节让我感动莫名。湛老师的散文,有许多类似的细节,仿佛有些许不经意,有些甚至显得有些突兀与情绪化,但细细品咂,便能品出湛老师的良苦用心与深刻用意。我佩服湛老师如此坦诚的“为文”,我知道湛老师之所以如此,源于他对那片土地最深沉的爱,他习惯性将自己放低,希望借自己的经历去描绘家乡最最纯朴的人文情怀。 我想说的是,读湛老师的文章,便可发现湛老师真实的灵魂一直在自己的文字中裸呈,无论是自己平日的生活隐秘,还是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特殊认知,甚至包括书写曾经懵懂中的青春,湛老师都试图“借助文字的光辉,使得他人知晓新塘的淳厚历史、丰饶景物、荟萃人文、淳朴民风”。我一直相信,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他的“为人”必然或深或浅地附着于他的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湛老师“为人”定然影响了其“为文”。那湛老师的“为人”如何呢? 著名诗人东荡子在首发式上无比深情地说:湛汝松老师是非常一个非常值得我尊敬的人,因为他是一个人品和文品结合得非常好的作家,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这么几组品质:他有“三爱”,爱文化、爱家乡、爱朋友,他有“三情”,热情、真情、深情;他有“三实”,踏实、扎实、老实;他有“三淡”,淡名声、淡利益、淡欲望。我佩服东荡子老师于寥寥数语中便概括了湛老师的精髓所在。这“三爱”、“三情”、“三实”、“三淡”不但适用于评价湛老师的“为文”,也适用于评价湛老师的“为人”。 他爱文化,即使身为经济开发区的领导,也一直把文化人的责任谨记在心。凡事发现有人对文化有爱好的,他都乐意为其培土、浇水,唯才是用。在首发式会上,我就亲耳听到这样的事的事例:老镇长陈裕荣,从支持他的创作,到受到他影响而参与创作,至今已出版了几部著作。《广州美术家地图》上介绍新塘五个美术家,四个人的评论是由他撰写的。 他发现一个在工厂办宣传栏的青年字写得很好,便鼓励其参加家乡的书画活动,并推荐为新塘第一个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他不但经常撰文推介新塘的文学、摄影、书画活动,而且推荐很多人的作品到上级报刊,介绍不少作者加入广州市作家协会和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他使很多由他走上了业余文化的路子,为家乡的群众文化事业做出不菲的贡献。难怪新塘镇委书记刘观佑在会上说,“湛汝松老师是新塘文化的传承人。”号召大家向湛老师学习。 他爱朋友,逢年过节他都坚持一字一字亲手发短信问候祝福友人,尽管眼睛视力不好,打字煞费气力。但无论相识与否,只要他收到你的祝福短信,定会思考一番,然后回赠你最美好的祝福,这实在难能可贵!他淡名利,退休后从不参加各类征文或者比赛。那天,我就听到市文联主席巫国明叫他送《荔乡拾贝》参评“增城市文艺奖”,而他却婉言谢绝说:“我老了,如此难得的机会就留给其他年轻人吧”。 如此事例,还有很多!他从来不打牌抽烟,但也绝不会因为你喜好这些而厌恶憎恨你。这就是他的“红衣服理论”,他说,自己从不穿红衣服,但我绝不会认为穿红衣服不好,因为正是因为那些穿红衣服的人,我们这个世界才会五光十色、多姿多彩。又例如,他的“五个一”原则:人的一生要有:一副好心肠,一躯好身体,一手好本领,一个好家庭,一群好朋友。并以此作为自己“为人”的标尺,用最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不管贫穷富有,职位高低的每个人。 也正因为如此,在新塘,无论是腰缠万贯的老板还是漂泊异乡的外来工;无论是企业高管还是酒店宾馆的保安、服务员,甚至是镇领导,都亲切地叫他“湛老师”。著名作家符启文曾撰文评价说:湛汝松作为新塘当代名人,实在是当之无愧!我同意符老师的话。在新塘,因为有湛老师这样一个人便有了一种散文,有了这样一种散文便有了一种文化的温情。因此,作为一个散文爱好者,我真诚地感谢湛老师为我这样的后辈创造了如此好的文化氛围,并愿意追随湛老师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