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将军石文光,是增城铁溪人(铁溪在今荔城镇夏街村尾)。少年时候有勇有谋,体格魁梧,性好习武。得祖父传授武功,又得武术人士指点,精通武艺。宋末,元军攻宋,宋军连战连败。文光早有报效家国之志,见讯,即投军入伍,舍家从戎。在沙场上奋力杀敌,屡立战功,很快便携升为副尉(九品),旋即升为校尉(八品)、昭武都尉(七品)。 因其善于用兵,受到朝廷赏识,不久即升为游骑将军(五品)、壮武将军(四品)、怀化将军及镇国大将军(从二品)之职。恭帝德祐二年(1276),元军大举南下,攻破京城临安(今杭州),掳恭帝及两太后北上。主战派石文光与右丞相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即扶益王赵昰(时年九岁)、卫王赵昺(时年六岁)迁往福州,立赵昰为帝,兼天下兵马大元帅,赵昺为副帅。 五月起昰登位,改国号为景炎。次年三月,元军分水陆两路,挥军南下,攻打福州,宋军不敌。陈宣中、陆秀夫、张世杰、石文光护幼帝昰及随员南迁到广东石澳。是年七月,元军追兵赶到,宋兵败降者众。在此危急关头,陈、陆、张、石商议,派陈宣中、石文光前往交趾国(今越南)借兵,抵御元军。 景炎三年(1278年,即祥兴元年)四月,赵昰病故,群臣扶卫王昺(是年八岁)为帝,改国号为祥兴。同年六月,宋降将张弘范率元军入粤,顷刻南宋偏安之局,危在旦夕。陆秀夫、张世杰再扶幼主昺出走到新会崖山,并召集勇士、壮丁10多万人,继续抗元。祥兴二年一月,到交趾国借兵的石文光察觉陈宜中恋栈占城(今越南),不愿回国,即联结占城人民及部属,将借得的援兵,驾数十艘船回广州. 抵达珠江口伶订洋时,元军已攻陷崖山,陆秀夫背帝昺投海,宋室已亡。宋亡后,元朝一时未能稳定局面,地方治安混乱,盗贼蜂起,户不安宁。为安定地方,保卫家乡群众,文光决定将借来的交趾兵移驻增城,分别扎营于县城、槎岗、豸山一带,开展讨贼,除害安民,境内得以安宁。当年石文光率占城兵退返增城,留下“交趾营”、“番鬼地”、“铁船沥”的历史古迹。 石文光一生报国效忠,爱乡爱民,深受家乡人民爱戴。为纪念他,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邑人在夏街村尾建起一座“石王庙”(又称石神宫、石神庙),塑其金像及兵船于庙内,供乡人瞻拜。建庙后,远近前来虔拜者不少。尤其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石神诞时,香火更盛。夏街村《黎氏族谱》还载有山阴(今渐江绍兴)江琡写的《石将军祠》诗并序,全文如下: 将军名文光,增城铁溪人。南宋末,帝昺至广州。左丞相陈宜中约将军奉帝走占城,后知事不可为,宜中忽亡去。宋亡。群盗并起,相摽掠。将军结占城人,尝乘铁船杀贼保乡里。殁后,邑人庙祀之。我来铁溪曲,万树生风涛。古人去千载,春水漾一篙。土人为言石夫子,手棹铁船曾泊此。鲁阳挥日志未酬,长桥斩蛟意相似。招来壮士知几人?争向田横岛中死。角声起处尘飞扬,杀贼如草刀如霜。颓垣古巷短兵接,残寇吚嘤走且僵。天维已绝地维摇,痛哭何人在廊庙。断木难扶大厦倾,荒祠剩有诗人吊。吁嗟乎!将军百死坚孤忠,丞相乃有陈宜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