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不可忽视族谱在增城地方志中的作用

2012-12-26 09:4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618| 评论: 0|原作者: 张殿池

摘要: 我国民间有编修家谱、族谱的传统和悠久历史。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征集地方志资料的通告》中,将征集族谱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增城市志办在收集资料编修《增城县志》过程中,注意收集本市家谱和族谱。现已收 ...
我国民间有编修家谱、族谱的传统和悠久历史。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征集地方志资料的通告》中,将征集族谱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增城市志办在收集资料编修《增城县志》过程中,注意收集本市家谱和族谱。现已收集到58个姓氏的174册族谱。这些族谱保留了大量珍贵独特的史料。这些史料对编写地方志很有参考和使用价值。现简要记述如下:

一、在174册族谱中记载着207座自然村的开居历史年代和始祖。从中了解到增城市绝大部分人都是从北方中原一带迁移来的。一支是从中原经湖南、广东韶关、南雄珠矶巷,这一支人大多数是本地籍人;另一支从江西、福建莆田、漳州入粤,这一支人多数是客家籍人。而且在同一地方开居的有本地藉和客家藉,这与当时环境有关,否定了先开居是本地,后开居是客家之说。这对研究增城市本地籍与客家藉的分布与来源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据福和镇古屋《古氏族谱》载:始祖古全望生于唐末昭宗天祐元年(904),卒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卜葬福洞平山与旗山交界处,墓葬至今仍保存完整。其后代分居梅州、博罗、番禺、焦岭。其子孙后又繁衍到台湾的屏南、高雄、新竹、丰源、东势等县。

三、据新塘镇《湛氏族谱》载:明正德七年(1512),湛若水(尚书)奉命出使安南国(今越南)归来作有《南交赋》,安南国皇并题赠湛尚书诗一首,这是两国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四、荔城镇夏街《黎氏族谱》载: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皇帝敕封黎邦宁为增(城)龙(门)博(罗)三属抚瑶官。其职责是管理、保护增、龙、博三县瑶族同胞。由黎姓世袭,直至清朝末年,记有抚瑶官10人(9代10任)。从历史上记载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和睦关系。

五、荔城镇西山村《蔡氏族谱》载:始祖念一,北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自福建莆田入粤,卜居增邑南山(今西山)。其弟念二在城南“迎思街”(今四街道)居住,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这对研究旧县城(东街)何时迁到今县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族谱内容丰富,有独特的地方史料。例如派潭镇《高埔张氏族谱》,木刻版,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共17卷20册。该族谱除记录张姓开枝繁衍外,还有人物谱、节烈谱、族规谱、时事谱、风俗谱、里宅谱和艺文谱等。艺文谱有五言、七言古诗,增城竹枝词;有“松树风”、“梅花月”、“玉簪花”等诗词歌赋,都出自名人。其中有杜甫《赠相国九龄》、王维《献始兴公》、孟浩然《陪张相国自松滋江东泊渚宫》等五言古诗。

时事谱还记录了派潭开圩的资料,记述东莞张家玉的事迹,还有修身、治家、勤民等训导。这些都是珍贵的地方资料。这些家谱、族谱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增城市历史面貌、人口迁移、社会风尚、地方特点、人物事迹和社会文化方面的丰富内容,是地情书,是地方志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我们不可忽视其在地方志中的作用。
 已同步至 lujunfei的微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增江街光辉村湖塘埔 欣赏山野美景中
  •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的古祠堂和碉楼
  • 广州市增城区推动“区政合一”试点工作出实
  • 走进乡镇企业亿元村增城区新塘镇大敦村 感
  • 参观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竹园村阮海天故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