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市地名的来源和演变

2012-12-27 15:4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3647| 评论: 0|原作者: 赖邓家

摘要: 地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类足迹的进展而不断伸延,地名的用量也与日俱增,同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增城县志》(民国十年版)舆地篇的记载,及有关增城古籍的记载,也充分反映出这一历 ...
地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类足迹的进展而不断伸延,地名的用量也与日俱增,同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增城县志》(民国十年版)舆地篇的记载,及有关增城古籍的记载,也充分反映出这一历史特征。增城,历史源远流长。县名来由多说(见《广东地名探源》10页):一是《元和郡县志》说“昆仑山有阆凤,增城,取美名也。”

增城是美好地方之意(见《汉语大词典》卷二1222页,增字条目〔增城〕,亦作“增成。”汉宫名。汉班固《西都赋》:“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合欢、增城……鸳鸯、飞翔之列。”汉张衡《西宫赋》:“后宫则昭阳、飞翔、增城、合欢。”二是〔增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地名。《楚辞天问》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淮南子?堕形训》:“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里百十四步二尺六寸。”唐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花》诗:“偶然相遇人世间,合在增城阿姥家。”清黄遵宪《感事》诗之二,“又闻昆仑山高万余里,增城九重天尺咫。”);三是《太平寰宇记》说“因增江为名。”另据嘉庆《增城县志卷一引旧志谓:后汉时南海郡属县仅六,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增置此县故名增城。县名沿用至今。

汉时,县城建于上三江口,因地形有两山夹峙,山形像左右两条龙,故有二龙之说,地在增江、永汉水、浪拔水汇流处,江边有一块隆起的高坡,形状像珠,两地形合称为“二龙争珠”,县治设在这里。俗称为街,故得名二龙争珠街,县治傍广江畔,三水汇合之处,江西宽阔,有“小西湖”之称,故名西湖滩。

县内分设十二都,其演变相差较大,如县城为坊都(见于明代《增城县志》,以下各都同),二是庆福都(今荔城镇辖地,因附近有几条大村庄,年年春祈秋庆,让百姓分享其福,得名);三是杨梅都(今派潭镇辖地,因山区遍地杨梅树、果,每年三月有杨梅街、杨梅节、杨梅会诸活动得名);

四是金牛都(今正果镇辖地,因有神牛入水,得牛潭,潭深莫测,形成牛潭一景而得名);五是崇贤都(今小楼镇辖地,因元末有张度、孙贲、王佐三位贤人遁迹石仔窿山中,著书立说,后来三人出仕,成为名人。后人将山改名招贤山,将原腊梅都改为崇贤都);六是金兰都(今三江石滩两镇辖,因金兰寺古庙,名声很大,都以寺为名);

七是清湖都(今新塘镇部分,宁西镇地,湖水清沏,有湖清兰升平之意,名贯全县得名);八是云母都(今朱村镇辖,地处白水邱,增城旧八景之一,宋名僧白玉蟾曾在此炼丹丸);九是绥宁都(今仙村镇辖,都名来历有二说;因绥宁县故治得名,二因绥宁书院得名);十是合兰上都(今石滩镇,原合兰都因隔江难控,将江东为合兰下都、江之西为合兰上都);

十一是绥福都(今福和镇,位于绥福河上游,以绥福原流得名);十二是甘泉都(因湛若水成为大臣、名儒、理学家,围东江湾建新塘,后以其号甘泉为都名)。十二都的都治:坊都在县治之南养仕街,因名士聚居之所而得名;庆福都治所在桥头,村头有桥而得名;杨梅都治所在派潭墟,宋以前为放木排的水潭,潭边开设茶摊,食店发展成墟市,以排潭谐音为派潭得名;

金牛都治所在都治中心,因牛潭偏遥,故设在正果,正果乃宋朝宾公在明山寺得道成正果故名;崇贤都治在腊圃,因盛产青梅,冬天腊梅花盛开,花香十里,闻名远近,故得腊梅圃名,简称腊圃;金兰下都治在金兰寺村,因金兰寺古庙得名;清湖都治在白石墟,因地下多蕴藏白石著名,故墟以白石为名;云母都治在丹邱墟;墟聚白水山下,名胜古迹尤多,有苏东坡游过的“佛迹岩”(见《中国历史地名辞典》231页“白水山条”及见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245页“白水山条”),栖云寺(见民国十年版《增城县志》214页,有石刻诗云:“行天拈碧溜,溜上驾蜃楼;玉汞照金鼎,石流水不流。”名僧白玉蟾在白水山“小红玉洞”练丹丸,以云母为料,名为云母丹,故以云母为都名;绥宁都治在仙村,因葛仙翁曾游过此地一小村,故有仙村之名;

合兰上都治石滩墟,因地下多海蚀石,故名;绥福都治在先在茅田,又名茅田司,因地产茅花如白雪。顾耳诗云;“天水一片白,不及茅花清。”故以茅田得名,后设茅田司改都,治所迁福和墟,以二家人在绥福水畔合作开销,以和气生财,简称福和;甘泉都治所在新塘,因湛尚书筑东江堤建塘、设市,故名。

民国十年,改都为区。一区(今荔城)、二区(今派潭)、三区(今正果)、四区(腊圃)、五区(桥头)、六区(今朱村)、七区(今福和)、八区(麻车)、九区(今中新)、十区(雅瑶)、十一区(白石)、十二区(今新塘);解放初,仍以数字序列,新一区(今荔城镇)、新二区(今新塘、永和两镇)、新三区(今中新、镇龙、福和三镇)、新四区(今派潭、小楼两镇)、新五区(今正果镇)、新六区(今古滩、三江两镇)、新七区(今仙村、沙埔、宁西三镇)。1996年撤区设镇,才定下今天的荔城镇、新塘镇、中新镇、派潭镇、正果镇、石滩镇、仙村镇、福和镇、小楼镇、三江镇、朱村镇、镇龙镇、永和镇、宁西镇、沙埔镇等15镇。
 已同步至 lujunfei的微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民经历代风雨沧桑 世代
  • 增城区瓜岭村有三宝:明清的古村落 广州唯一
  • 增城区增江街光辉村湖塘埔 欣赏山野美景中
  •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的古祠堂和碉楼
  • 广州市增城区推动“区政合一”试点工作出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