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观点社论 查看内容

增城市农村社区转型问题研究

12-12-30 06:5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166| 评论: 0|原作者: 朱一中/隆少秋/臧俊梅

摘要: 对广州增城市农村社区的实地调研表明,在经济发展驱动,大城市中心城扩张,外来人口迁入以及政府政策引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增城市农村社区的转型表现出经济社会结构混合化,居住形态社区化和管理模式社区化等特征 ...
对广州增城市农村社区的实地调研表明,在经济发展驱动,大城市中心城扩张,外来人口迁入以及政府政策引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增城市农村社区的转型表现出经济社会结构混合化,居住形态社区化和管理模式社区化等特征,但存在着社会结构和制度结构的变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的问题,以集中化、集约化的城镇化建设来引导农村社区的转型,改革农地产权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民就业能力,并在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重建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是实现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型的制度保证。

按常住人口统计,200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4.7%。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主要走的是外延扩张的道路。基于我国特殊的土地制度和人口制度的国情,一方面,我们采取的是以小城镇发展为主导的分散化城市化发展模式,目前全国有县级及以上城市656个,建制镇1.9万个,我国绝大部分的人口实际上还生活在农村和小城镇;另一方面,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也没有完成从农村人口到城市人口的转化,成为尴尬的“两栖”人口。

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仍将继续,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将达到55—60%,从根本上转变不可持续的依赖廉价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发展模式,缩小城乡差距,是新时期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如何实现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的现代化,则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以增城市为例,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以村社为单位通过实地调研探讨大城市郊区农村地区转型的机制、途径及其存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增城市的农村社区转型的特征及其动力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转型的特征

本文将农村社区界定为我国行政区划体系中属于县(乡)级行政区领导的基层单位,包括自然村和中心村。改革开放以来,增城市农村村社经历了急速而深刻的从传统农村型社区向城市型社区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居住形态和管理合型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特征。一些区位条件较好的村社,以传统工业和商业服务业为主的二、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如新塘镇大敦村是全国文明的牛仔服装加工基地,有牛仔服装企业700多家,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

西南村的经济成分构成更为复杂,占地400多亩的开发区目前已引进大批制衣、电子等厂家,初具规模;面积800多亩的特色农业种植区,产品主要销往广州、东莞等周边城市;依托农业基地兴起的“农家乐”休闲游,则成为颇具发展潜力的第三产业。位于荔城中心城郊区的明星村和兴民村,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目前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但村民的就业具有典型的兼业特征,除从事农业以外,村里模式的变迁。

本研究选取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村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包括新塘镇长岗村、群星村、西南村、大敦村和荔城镇兴民村、明星村,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变迁,它们有的成为以二、三产业发展为主导的新型农村,有的进行了大规模的村庄整治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有的则面临征地拆迁的压力,正处于变迁的阵痛之中,代表了大城市郊区农村社区的转型的主要模式。总的来看,增城市农村社区转型体现出以下特征:

1.混合型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增城市已从第一产业主导型的经济结构迅速转变为二、三产业主导型的经济结构,2005年增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为255.26亿元,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0.7:59.3:30.0。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村社区普遍表现出发展二、三产业的巨大热情,但区位条件的不同又使其墅的混合模式。一些用地紧张的村社,农宅建设已开始走向多层化,例如在大敦村,2006年首期建成的16幢农民公寓,用地仅22亩。位于新塘镇中心城区的群星村,其农民公寓的建设更采取了高层化的建设模式。进行集中化、多(高)层化的小区式农宅建设,不仅节约了土地,也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提高了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12345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1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