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人物事迹 查看内容

艺术长青的增城市派潭镇歌唱家潘艺青

13-1-7 04:3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229| 评论: 0|原作者: 罗德远

摘要: 潘艺青,1967年11月出生在增城市派潭镇美丽的白水寨山脚下。广州师专音乐教育大专、华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自考)本科毕业。1988年8月参加工作,音乐高级讲师职称。曾在增城市派潭中学、华侨中学、增城市师范学校任教 ...
潘艺青,1967年11月出生在增城市派潭镇美丽的白水寨山脚下。广州师专音乐教育大专、华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自考)本科毕业。1988年8月参加工作,音乐高级讲师职称。曾在增城市派潭中学、华侨中学、增城市师范学校任教,现任增城市教育局教研室音乐(兼美术)教研员,负责增城市中小学音乐、美术的教学研究工作。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增城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

获第三、第四、第五届由增城市委、市政府设立的“增城文艺奖”。2002年获广州何安东基金优秀音乐教师奖,2005年获广州市优秀音乐教师称号,2010年获增城市优秀教师称号,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发表和获奖,组建和培育增城市教育局荔韵合唱团、荔韵乐团等艺术团体,策划2011年的增城市美术教师“增城人画增城”美术创作采风团采风活动等,成功组织、导演多场大型音乐文艺晚会,艺坛教坛均颇有建树。


艺术成就

2003年5月,获得增城市教育局“增城市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3年6月,获得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新教材教学反思评价短文”二等奖
2003年9月,获得广州教育局“广州市第四届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
2004年1月,获得著名音乐家何安东设立的广州市何安东基金会“2003年度广州市何安东基金音乐教育成绩优秀奖”

2004年8月,论文《对“学科综合”操作的纠偏》发表于《广东教育》
2004年8月,论文《在合唱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发表于《教育导刊》
2005年7月,论文《要形似,还是要神似》发表于《广东教育》
2006年1月,论文《综合与拓展,需要价值引领》发表于《中国音乐教育》

2007年9月,论文《这些“结”如何解》获得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音乐、美术教育评选活动”二等奖
2009年10月,课题结题报告《增城市中小学现阶段课堂器乐教育分析与实验研究》,在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培养研究》首批子课题报告与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1.记者:你有一个很好的名字“艺青”,是否包含着一份美好深切的寄望?你的出生地——美丽的白水寨,你的父母或家人,他们对你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以及热爱的音乐事业有着怎样的影响?

是的,很多认识我的人都说我的名字挺好——恰好我从事的又是艺术事业。我曾为此问过我当小学教师的妈妈,据说我出生时哭声特别清脆、响亮,那个年代,村里的高音喇叭整天都在播放样板戏的经典唱段,她希望我长大后像收音机里的那些人一样唱歌,从事艺术工作,并希望我艺术道路长青不衰,于是为我起了这样一个颇“文艺”的名字。

我出生在美丽的增城派潭镇白水寨山脚,童年在农村生活,泡着温泉、听着山歌长大。小时候经常听村里的老奶奶、老婶娘们唱山歌。那年代没有电风扇,夏夜我爱和着她们一道围坐在村里的老水井边纳凉,听她们或讲鬼神故事,更多是唱山歌、小调——那高亢、悠扬、幽怨、缠绵、婉转的山歌,留在我的脑海深处,渗透到我的骨髓里:高亢悠扬的《过山啦》,幽怨、婉转带点压抑的《送郎过番》,娇俏可爱的《绣荷包》,通俗易懂的《黄牛钴仔角叉叉》,羞羞答答的《乌乌赤赤还过甜》等。

从此,我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唱歌。小学毕业后考到镇上读初中,开始有录音机、电视机了,我老爸喜欢听、看粤剧,我跟着听并模仿唱,从此不可收拾。除了上课、做作业外,我一有时间就唱,初中毕业时甚至决定去县城报考粤剧团。正准备去考之际,却听县剧团拉二胡的师傅说粤剧团已经解散,失望之余只好报考高中。我与音乐很有缘,高考时刚好广州师专开办第一届大专音乐班(全广州地区只招36人),凭着上天赐予的一副好嗓子,1986年我幸运成为一名音乐大学生。可以说,父老乡亲、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为我后来的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