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永和天蚕山湛若水真墓被盗案

2013-1-26 17:22|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321| 评论: 0|原作者: 黄淼章

摘要: 湛若水,号甘泉,明代著名理学家。广东增城人,成化二年(1466年)生,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卒。湛若水少时,拜陈白沙为师。弘治十八年(1505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对湛若水之才甚为赏识,抚其考卷 ...

湛若水,号甘泉,明代著名理学家。广东增城人,成化二年(1466年)生,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卒。湛若水少时,拜陈白沙为师。弘治十八年(1505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对湛若水之才甚为赏识,抚其考卷叹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即选湛为第二。后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湛若水历官南京国子监祭洒,礼部侍郎,南京吏、礼、兵部尚书等职。辞官后,返广东讲学,以95岁高龄辞世。

 

湛若水死后,安葬于故乡增城。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增城境内的新塘东埔、永和天蚕山、镇龙大涵和九楼等地,发现共有六座湛若水的墓葬。这些湛墓均用灰沙捣筑,上有碑刻,规模大小不一。因此,湛若水真墓是那一座,成了一个历史之谜。400多年来,不少人曾对此进行过探索,增城县政府1984年公布本县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搞不清那一座是湛若水真墓,只好笼统地将数座湛墓一并列入

 

。当地传说,湛若水任三部尚书期间,曾得罪过一些权贵。同时,他又被一些人认为是风流尚书,当然会有风流韵事;又传说其死后墓中埋下不少珍宝,他怕被后人盗挖,所以造了几座疑冢以迷惑发冢者。由于传说越来越多,又未能揭开那一座才是其真墓之谜,反而使湛墓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1989年6月中旬,广州竹料一个盗墓团伙窜到增城盗挖古墓。挖了位于永和南香山的明礼部尚书霍韬墓和位于镇龙和永和的两座湛若水墓。他们用炸药炸开了永和天蚕山的湛墓,从墓中偷出二十余件陶俑,陶罐等文物。这伙歹徒被公安部门迅速缉拿归案,发财梦破灭了,等待他们的是法律的严惩。

 

广州市考古工作者对被盗古墓进行了勘查,发现天蚕山这座湛若水墓规模宏大,依山势而建,分为四级,其外围还有用灰沙捣筑的围墙。墓表还发现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狮及石牌坊等。墓包的造型十分奇特,一反过去的馒头状,用仿古建筑构选,分两层,庑殿顶,为我省明墓所罕见,令人痛心的是,这个用糯米、桐油、石灰和沙土捣筑的坚如磐石的墓包竟被炸裂,庑殿式墓顶被掀去一大块,满目疮痍,令人不忍卒赌。

 

从盗墓者手中,公安人员追回文物一批,经鉴定,有11件陶俑,是广东明墓中首次发现的彩绘陶俑,造型、工艺都很精致,人物塑像栩栩如生,有的作捧书状,有的捧果盒,有的作侍候状,应是墓主生前的侍奴的形象。这批文物对研究明代中叶广东地区的各种人物服饰、生活习俗等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令考古人员感兴趣的是,在盗墓者炸开的墓室洞内,发现有一具楠木棺材,已被炸坏,棺内还有遗骨,其中有一个下颌骨和头盖骨。经鉴定,遗骨骨质松化,头盖骨的缝沟愈合十分完好,下颌骨牙齿下葬前就早己脱离,呈现的是一个龙钟老态的遗骸。湛若水死时已经是95岁的老者了,正与棺内骨头相符。因此,被盗的增城永和天蚕山湛墓,从其规模、型式、墓中出土文物及遗骨等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这就是湛若水的真墓。

 已同步至 lujunfei的微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增江街光辉村湖塘埔 欣赏山野美景中
  •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的古祠堂和碉楼
  • 广州市增城区推动“区政合一”试点工作出实
  • 走进乡镇企业亿元村增城区新塘镇大敦村 感
  • 参观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竹园村阮海天故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