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些岭南历史名人籍贯属地,历来不乏争论,这也是一种名人效应。宋代岭南名人古成之的籍贯就特别复杂。黄佐《广州人物传》称其"本惠州河源人,五季末,避地贯增城"。新编《增城县志》称其为"增城福和人。祖籍广东河源县,南汉时迁到增城居住。祖父古全望,进士,曾任赞善大夫。父亲古延缓(当为"绶"误),举人,曾任江西信安县令,年老辞官回增城"。 新编《河源县志》称:"(古成之)河源县回龙古岭人。他曾在罗浮山隐居读书10多年。""是本县唯一被收进《中国名人大词典》一书的知名人物。"该志记载河源县姓氏述及古氏:"大唐一世祖古六应为南迁始祖。古六应原籍山西河东平阳,后任江西洪州通判,因籍洪州。值寇乱避在赣州,由赣州迁粤东南雄宝昌珠矶沙水乡。 六世祖古全望于唐天成元年(926)由宝昌徙于增城县,七世祖延绶慕梅州山水秀丽徙梅州。八世祖古成之生于赤溪都,因避乱由梅州复徙增城,常到惠州罗浮游玩,游到河源见人物淳和,便入籍定居。"1982年人口统计,古姓人口数在河源各姓中排第七位。《广东省志?人物志》则称"(古成之)原籍广东河源。祖父全望为信安县令,迁居增城,至其父延绶亦为信安县令,致仕告老而移居梅州"。 康熙《程乡县志》、乾隆《嘉应州志》均有古成之传,然未记述其隶籍。新编《新丰县志》称古成之为"长吉人(宋属河源,后属长宁县)"。长宁今为新丰县,故《新丰县志》收入古成之传,并列名于新丰县历代进士表上。上述各说,姑并存之。必须指出的是,宋代信安县即后之广东新会县。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以义宁县改名信安县,治所在今新会西南天台,南宋建炎初废。古成之祖父、父亲任知县之信安县不在江西而在今新会,这是要指出来的。 古成之,字亚爽,别号紫虚仙人。出生于南汉乾和五年(947)。他性情简静,寡嗜欲,惟好读书,早年结庐罗浮山、帽峰山,埋头苦读十余年,淹贯群籍,时以吟咏自适,在地方上已有名气。北宋初年,朝廷以地方推荐文才取士,每次分配广南东路推荐一人。宋太宗雍熙元年(984),37岁的古成之被荐上京应秋试。时督府《劝驾诗》有"寰中有道逢千载,岭外观乐只一人'句。 古成之考试成绩优异,翌春有司奏上拟名列进士第二。当时在北方人眼中岭南乃落后之地,同科生张贺、刘道师嫉妒广南人名居其前,于是假装友好,与古成之在晚间饮酒相聚,暗中在食物里放哑药。黎明,皇帝殿试传胪,古成之应不出声。宋太宗认此为大不恭敬,大怒,叱令将其扶出。但过后又惋惜古成之的才学,宣谕其"宜勉学以图后举"。有人劝古成之上诉自辩。 古成之却丝毫不感到遗憾,说这是命中注定,非人力所能解决,闻者皆敬服他的气量。又过了一年,端拱元年(988),地方再次推举古成之应试,得中进土。宋初科考,特别重视进士科,厚进士薄诸科十分明显,凡考取进士,即授官职,因而成为人仕捷径,端拱元年戊子科只录取28名进士,古成之名列19,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轰动京都。 京都竞传着张贺、刘师道陷害古成之的事情,宋太宗有所风闻,下诏将张贺、刘师道绳之以法,古成之主动为张贺、刘师道说情,宋太宗召见古成之时,为之感叹,给予赏赐。古成之是宋代岭南第一位进士,被称为"宋代岭南首第",对开启岭南文风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这应是各地争认其为本籍名人的原因。 中进士后,古成之走上仕途。初时,任真定府元氏县(今河北元氏县)县尉。他以吴隐之酌贪泉为榜样,决心做个清廉为民的好官,写下《贪泉》诗以明心志:"贤良知足辱。为尔戒贪名;一酌不能惑,千年依旧清;深涵秋汉色,冷浸古松声;珍重荒碑在,何人曾泪倾。" 古成之在县尉任上,工作能干,政绩卓著,升任青州益都县(今山东益都县)知县。在益都,为政以惠爱为本,不施之刑罚而诸事有成。淳化三年(992)经选拔考试,任秘书省校书郎。职位虽低,但所负责之事是编辑校定经籍图书,须是极有学问之入始得充任。枢密直学士张咏与古成之言谈而知其学问为人,深为器重。 李顺在四川起义时,张咏奉命出任益州知州镇压起义,推荐古成之任绵州魏城县(治今四川绵阳县东北)知县。此前,宦官王继恩带兵到绵州平乱,横行不法,居民为避官兵,溺死无数,骸骨堆积,幸存者为老弱幼童,乡里沦为废墟。古成之到任,招恤百姓,运粮以救济饥民,施药以医治疾疫,经划得法,救活数千人。局势稍安定,又着手创立学校,施以教化,鼓励农桑,使当地风气为之一变。 咸平五年(1002),四川又发生反乱,朝廷再次让张咏出知益州。张咏认为古成之长于抚恤,再令他任汉州绵竹县(治今四川德阳县东北)知县。古成之悉心治理绵竹,一如治理魏城。但他此时已有归里之念头,常感叹说:"我之所以出来谋事,是因为荣耀宗亲,现在亲人都去世了,我做这个官也没有什么意思。"由是写下《思罗浮》诗:"忆昔罗浮海上峰,当年曾得寄遗踪;凭栏月色出沧海,欹枕秋声入古松;采药静临幽涧洗,寄书闲背白云封;红尘一下拘名利,不听山问五夜钟。" 他属意林泉,每每寻幽探胜,竟日忘归。他长年在四川任官,却未尝携带家属,公余很有些宽余,日常游山玩水,有人见他如此潇洒闲逸,竟说他是神仙。旧志记载,古成之当初进京赴考,途中遇异人韩咏,韩咏以传授长生之术邀他留下,古成之答以"家境贫寒,又要孝敬双亲老人,巴望以俸禄奉养,长生非所愿"。 韩咏笑着说:"子志诚可尚,但恐转眼化为尘土。"这次考试如前述夭折,第二次进京考试,在宫门外再次遇到韩咏,韩咏握住他的手说:"公此行成名矣!"果如所言。古成之在绵竹任上临终前数日,汉州有衙吏送来书信,打开一看,是韩咏所书。之后,古成之累日酣饮,不再办理政事,于韩咏信后大书一诗:"洞里乾坤谁得到,壶中日月我曾游;留今留古争留得,一笑浮生万事休。 写完了掷笔而逝。县里向州里申报古成之死讯,有说他已先到汉州谒见过知州了,还有人传说他在武夷山升仙。无非说他成仙得道,这都是无稽之谈。景德四年(100)古成之卒于任上,终年60岁。时人认为他有大才而未能尽其用,深为可惜。一说古成之归葬于新丰县城北君子嶂下,其元配蓝氏夫人、续配周氏夫人均葬于此。今新丰县城东瓜坑村背后君子嶂下,有古成之及周夫人墓。古成之墓碑书"八世祖宋进士校书郎讳成之公墓",周氏墓碑书"八世祖古公成之续配周氏夫人墓"。 古成之擅长文章,尤工于诗,被誉为"南越首唱"。论者谓其诗有如超尘脱俗,置于唐诗中不可分辨。他为广州五仙观题诗二首,为今存最早的赋五仙观诗,颇有些仙风道骨之韵味,其一为:"拨破红尘入紫烟,五羊坛上访神仙;人间自觉无闲地,城里谁知有洞天;竹叶影繁笼药圃,桃花香暖映芝田;吟余池畔聊欹枕,风雨萧萧吹白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