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宁、匹克等本土运动品牌纷纷抛出渠道改革计划的时候,有着26年历史的广州康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康威)却只能感叹“不做老大好多年”。据中国奥园(03883,hk)日前发布的公告称,其通过增资扩股将广州康威51%的股权揽入怀中后,广州康威成为了这家房地产企业的附属子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在体育用品行业的竞争力持续下滑,广州康威几年前就开始觊觎房地产业并数次变更公司的主营业务。过于保守的发展策略使得广州康威屡屡错失品牌提升、渠道改革的大好时机,最后只能投身另外一个陌生的行业来寻求发展。 “嫁妆”为23万平方米土地 在体育用品行业打拼了26年,黎伟权现在要将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拱手让人。根据中国奥园日前发布的公告,与广州康威实际控制人黎氏家族签订协议,广州康威同意增资,且中国奥园在增资完成后就广州康威的51%经扩大已发行股本出资人民币7650万元。交易完成后,中国奥园将持有广州康威51%股权,成为该公司的控股股东,而黎氏控制的股权比例将下降至49%。 根据广州市工商局显示的资料,广州康威成立于1999年7月8日,主营业务包括场地出租、房地产开发经营以及物业管理等,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广州市工商局的资料查询得知,这家公司的前身也是经营体育用品的生产、研发等业务。不过,广州康威吸引中国奥园的并不是它的产品或者品牌价值,而是它拥有的几块土地。 上述公告显示,广州康威拥有位于广州增城的4块地,其中两块尚未开发,另外两块已经建有项目,总面积超过23万平方米。同时,根据协议,广州康威将就有关地块进行重建并申请变更土地使用权。在2013年8月31日前,广州康威还需保证上述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变更获得批准,按时向已建项目的租户支付搬迁补偿以及搬迁过程完成,同时完成项目用地的拆卸工程并安置现有人员。不过,上述消息并未得到广州康威方面的证实。 未完全剥离体育用品业务/ 2007年4月26日,广州康威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达23万平方米、费时5年建设的康威运动城在广州增城投入运作,就是在这一天,广州康威的创始人黎伟权高调宣布,计划2008年在国内上市,希望借助资本市场来扩大销售渠道,并寻求行业内兼并收购的机会。5年多时间过去,在近两年遭遇发展瓶颈的李宁、安踏、匹克等本土主流运动品牌纷纷通过渠道改革谋求突破,而康威的豪言只能成为回忆。 “上世纪90年代,只要知道李宁,就肯定知道康威。”一位在体育用品行业打拼多年的品牌管理人士这样回忆广州康威的“光辉岁月”。那个时候,康威与李宁被称为“南威北李”。创立于1986年的“康威”品牌或多或少还承载了部分70后甚至80后的记忆,即使“李宁”后来居上,但那个时代康威依旧可以与其分庭抗礼。 2004年,李宁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当年其销售额即突破20亿元。这一年,李宁在上市之前公布的招股书中,还将“康威”视为竞争对手,但直到2006年,康威的年销售额才仅为10亿元。2012年上半年,尽管行业不景气,李宁仍然保持着超过7300家的门店数量以及可观的净利润。尽管无公开的业绩可查,可以看到的则是,在一些城市的大街小巷,已经很难再看到“康威”的身影。 在广州的一些商业街上,难得一见的康威专卖店常年以五折甚至更低的折扣进行促销。对于此次收购事宜,《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向广州康威方面打过电话,也发过采访函,但对方一直保持沉默。有媒体曾援引中国奥园某负责人的话称广州康威将转行房地产,但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广州康威方面对这种说法“颇为不满”。 不过,据记者调查,广州康威旗下仍经营一家名为“广州康威集团体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系“增城市康威鞋业有限公司”演变而来。其经营范围是制造、销售各类运动鞋、休闲鞋、运动器械以及运动鞋材等,因此,说广州康威完全剥离体育用品业务并不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