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市客家围龙屋发展衍变初探

13-6-7 18:17|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708| 评论: 1|来自: 杨星星/赖旻

摘要: 1.增城客家源流增城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市东面,隶属广州市。前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后汉始设增城县。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年),析番禺地置增城县”。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是 ...
1.增城客家源流

增城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市东面,隶属广州市。前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后汉始设增城县。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年),析番禺地置增城县”。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是在明末清初以后。编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增城县志》卷三“品族·客民”条中明确记载了客家人明末清初入增的情况:

“自明季兵荒迭见,民田多弃而不耕。入版图后,山寇仍不时窃发,垦复维艰。康熙初,伏莽渐消,爰谋生聚,时则有英德、长宁人来佃于增。村落之残破者,葺而居之。未几,永安、龙川等县人亦悄悄至。当清丈时,善税之占业者浸广,益引嘉应州属县人杂耕其间,所居成聚。”在这一时期,迁增的客家人有数十姓之多,来源既有江西、福建等外省的,但更多的是来自粤东及粤北新丰、英德等地的客家人。

据增城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增城总人口64.54万人,农村人口53.78万人,其中农村操客语的有21.1万之众,占农村总人口的近40%。增城境内广府人即本地人主要聚居点在增江两岸和中部、南部的平原地带。客家人主要聚居点在增城北部和东北、西北部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在全市300个行政村中,纯客家村有90个,土客杂居的有74个,合计164个,约占全市村落的55%。客家人口中程乡口音(粤东梅县一带)者占75%,长宁口音(粤北新丰)占25%。

2.粤东围龙屋在增城的播迁

目前,尚未有增城客家围屋数量的一个准确统计,根据笔者调研情况,在增城每个客家行政村中至少保存着一座客家围屋,若以增城164个客家行政村来推算,保守估计在增城至少有两百座以上客家围屋。根据笔者十余次在当地的实地踏勘察和《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增城市卷》相关统计,其中主要类型有三种:围龙屋、枕式围龙屋和堂横屋。

其中,堂横屋数量占绝大多数。增城客家人中大部分来自于嘉应属县(今梅州)。在粤东客家地区,围龙屋是明清时期当地一种相当成熟的民居建筑模式,也是梅州客家民居中的主要建筑模式。其形成时间估计在南宋宝祐(1253年~1258年)以前,距今约有800多年,分布核心区在今粤东梅州地区的梅县、兴宁市、蕉岭县等[2]。

一般而言,客家人在迁入本地区时建房更容易模仿原居地的建筑形式,这样必然会将其粤东客家地区盛行的民居形式——围龙屋带到这里。增城现存围龙屋形式的客家围屋数量并不多,根据2008年广州市文物普查资料,传统形式的围龙屋在增城仅存两座——派潭镇河大塘围龙屋和中新镇坳头村光布围龙屋[3]。

河大塘围龙屋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系河大塘村石氏始祖石建州于康熙年间率族人自广东嘉应州兴宁县黄陂竹园迁到河大塘开基时所建。围屋坐西朝东,前方后圆,通面阔35.4m,通进深31.2m,建筑占地面积1105平方,整体格局为上五下五两堂两横一围龙。屋前有禾坪和半月形水塘,屋后有风水林。大门入口采用凹斗门形式。

两堂间天井两侧有走廊通两侧天井。堂屋左右侧各4间横屋,堂屋后有12间围屋间,后围龙正中为龙厅。室内地平为夯土地面,以卵石铺地,后部花台及屋内天井均以卵石铺就。建筑墙体下部为三合土夯筑,上部土坯泥砖,围屋正立面批白灰。光布围龙屋位于福和镇坳头冈埔村,为陈文渠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自本村坳头迁来所建,坳头则是陈文渠父亲陈如兰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自梅州蕉岭县石磜乡迁来开基。

光布围通面宽38.8m,通进深40m,建筑占地面积约1544平方,整体格局为两堂两横一围龙,与河大塘围龙屋格局近似。屋前有禾坪和半月形水塘,屋后有风水林。三开间门廊式大门,前廊梁架各步梁采用客家常见梁形式。两侧横屋各5间,横屋山墙采用镬耳山墙形式。围龙屋墙体1.1m以下为夯土,除正立面墙体上部为青砖材料、其他部分多用土坯砖。据考,青砖墙体和龙船形正脊当为后期改建之物。

上述两处传统围龙屋的兴建者均是从粤东地区迁来,其中兴宁县是围龙屋的分布集中区,蕉岭县也有较多的围龙屋分布。相较于兴梅地区大量现存的各个时期的围龙屋,这两座围龙屋规模较小,建筑较为简陋,但平面型制与兴梅地区的围龙屋基本一致,具备围龙屋的各个基本组成要素,如水塘、晒坪、堂横屋、围龙部分、风水林等,由此可见这两座围龙屋直接承袭了其原居地粤东地区客家围龙屋的形制。

另外,这两处客家围的建筑材料均以夯土和土坯砖材料为主,梁架简单,天井以及花台铺地材料使用鹅卵石这类唾手可得的材料,这都反映出了客家人初到增城时经济上的拮据。毫无疑问,以上两处兴建于康熙年间的围龙屋说明,客家人在迁入增城时,将其原居地所盛行的民居形式即围龙屋带到了这里,它是增城客家人迁入增城后建造的主要民居模式之一。

但这两处围龙屋并不能说明围龙屋就是增城地区客家围屋发展之唯一源头,因为在粤东客家地区,围龙屋也只是当地众多客家民居类型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当地也还有很多堂横屋形式的客家民居。如陈文渠的父亲陈如兰从蕉岭初迁增城时所建坳头村老屋就是堂横屋的形制[4]。由于堂横屋与围龙屋之间的差别仅在于是否有后围龙屋的兴建。

所以不排除在增城现存的堂横屋中,有最初兴建时是有后围龙屋的,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拆除了。派潭镇利迳村围龙赖屋便是一例,当地村民赖文简先生在介绍其祖屋时告诉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时,在祖堂后面还是一条半圆围龙,但在后期的建设中村民将后围龙拆除,并在原址上加建了几栋房屋。目前我们已难再觅当时围龙所存在的痕迹,仅仅能够从“围龙”这个地名感觉到原有围龙的存在。

12下一页

路过
1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fanni1000 13-6-8 08:48
原来是这样子的由来啊~

查看全部评论(1)

  • 广州市增城区香蕉产量的气象预报模型 为乡
  • 试探广州市增城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 广州市增城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强
  • 从深山非遗到网红打卡地 增城区派潭镇背阴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五一"首日迎客6万人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