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增城公路两边的景观桉树、村民房前屋后的零星桉树,将被清退;2017年,增城的25万亩桉树林将彻底消失。近日,酝酿已久的《增城市速生丰产桉树林退出和改造工作方案》经过增城市委常委会议的审议,获原则通过。桉树是华南地区种植广泛的经济林木,类似“禁桉令”在广东并不鲜见。
但在增城,将被清退的,不仅是大片的经济林,还有道路两边的景观桉树、村民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的桉树。清退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公益生态林建设计划。增城这道“禁桉令”,堪称桉树在广东遭遇的最严厉围剿。据悉,早在2013年植树节期间,增城已启动桉树退出工程,但何时全面实施“剿桉”方案,目前尚未确定。

为何清退?增城直指桉树破坏生态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的数据显示,广州目前一共有51.3万亩桉树商品林,主要分布在增城、从化和花都,其中增城拥有25万亩,几乎占了全广州桉树总面积的一半,超过了从化与花都的总和。清退桉树的原因,增城市主要指向其对生态的影响。据南都记者了解,早在2013年3月19日,清退方案还未成型时,增城已在派潭镇一片刚砍伐的桉树林地上进行了一个仪式,广州市副市长、增城市委书记曹鉴燎宣布,速生丰产林(桉树)退出工程启动,增城市市长罗思源主持活动,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
当时,增城市副市长江慧雄解释,桉树林对植被的破坏、水源的破坏、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清退它,是增城实施大生态工程的一部分。而增城近日公布的《方案》相关消息显示,上世纪九十年代,增城大力种植桉树林,当时对消灭荒山、增加林区经济收益、促进林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桉树大面积种植,经营过程中的存在问题逐步显现,如单一树种长期连续高强度种植和短轮伐期经营,导致土壤肥力衰退;桉树林造林炼山和过度采伐利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干旱、表土坚实、水源涵养功能降低等。近年来,随着增城新型城市化、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不断推进,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桉树林退出的呼声日渐强烈。
续种什么?改公益林种本土树种
桉树林砍了后种什么?《方案》显示,增城境内河、路、景区等“门面”旁边的第一重山,将改造为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不仅有很好的景观视觉效果,而且多种植物混合搭配,生态功能也会更好。而桉树林,由于树下灌木矮,树冠高,会露出整排筷子一样的树干,加上多为单一种植,虽葱茏,但单调。早在2011年12月,增城发布了《增城市“十二五”期间景区商品林(丰产林)调整为生态公益林的实施方案》,以落实“做好全国最好林相森林生态景观带建设规划”。
当时增城提出,“十二五”期间,即2015年前,要先完成8.5万亩商品林(丰产林)中的3.8万亩,将其逐步改造成以乡土树种为主的较好林相的生态公益林。增城丰产林绝大部分均为桉树林,新出台的桉树清退令,事实上是上述商品林改造计划的提速和升级版。改造面积增至原来三倍,改造树种明确至桉树,改造手段更多样,除了调整为公益生态林的部分,别的部分先由种植户自行换树种。
事实上,早在2008年,增城市便将全市划为北部生态旅游圈、中部为都市休闲圈、南部为新型工业圈的三大主体功能。其中北部山区重点要发展的生态休闲旅游的区域正是商品林调整方案中的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桉树林也主要集中于此。改造办法有两种。
分布在交通主干道两侧、江河、湖泊水库(集雨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旅游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周边等1公里可视范围内第一重山的,被列为重点改造区域,将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并将调整后的林地使用管理权依法流转到市统一管理,由各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统一进行桉树伐桩处理并规划造林。其他林地,被列为一般改造区域,由林地经营者自行改造。
种植户邓老板早在4月就打听到了改造办法,简单说就是“一部分要还给政府种公益林,一部分让我们自己换树种”。他还打听到了要改造为公益林的重点范围,大致是增江河、西福河、增派路、荔新路沿线的第一重山,即“两河、两路”。公益生态林主要是本地树种,派潭镇汉湖村第一片改种的生态公益林,种了金叶含笑、红鳞蒲桃、火力楠、樟树、木荷等5个树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