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塘牛仔名镇的蜕变 要谈增城经济,新塘必不可少。新塘镇的经济产值占增城经济总量超过了30%。罗明来自宜昌,这位新塘镇的现任副镇长刚来新塘没多久,在没来增城前,他不知道增城市,但却知道新塘牛仔。“新塘牛仔是真打响了品牌的。”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据介绍,2013年以来,新塘镇通过大力推进信息、研发、检测等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牛仔服装产业从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展销环节转变,使这一传统产业基本步入了转型升级轨道。 新塘镇是全国最大的牛仔服装生产、出口集聚区,位于广州市东部、增城市南部,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莞市紧密相连,毗邻深圳和港澳,是广佛都市圈和深莞都市圈交汇区域,也是广州、佛山、深圳、东莞“超级城市群”的核心。罗明介绍说,新塘镇的产业结构主要由汽车及其零配件、摩托车及其零配件、牛仔休闲服装三大支柱产业组成。 而新塘牛仔产业集服装设计、生产、销售、展示和信息发布于一体,已成为三大支柱产业中的第一支柱,占全镇产值的65%以上。“我们公司上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从最初的粗放型纯加工,慢慢变成后来的批发代理,从2001年开始我们开创了专卖实体店,不再加盟为别人做代理,而是用自己的专用设计团队专做自己的品牌。” 新塘著名自创品牌“增致牛仔(广州新塘诚裕服装厂)”副总经理周涛告诉记者,以前给别人做加工,做代理批发根本赚不到什么钱,没有自己的定位和品牌,市场上品牌多,顾客的选择也多,发展起来很被动,公司从2001年开始转变观念,逐渐在2001年至2004年走出了专卖店路线,聘用专业设计团队进行品牌定位,从单纯自制工厂逐渐转变为品牌宣传工厂,完成了自创品牌的转型升级。 “我们主要做中等端位的男女牛仔服装,平均价格在两三百元、五六百元左右。”周涛还告诉记者,增致牛仔目前的市场已由广东逐渐发展到江苏、山西、江西等省乃至全国,除了自销一部分外,也吸引了一些外地企业加盟,年生产规模达到7~10万件不等。此外,在形成了自己的独创品牌之后,公司也引进了不少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设备,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制衣的各个环节都力争精细、标准。 不仅是“增致牛仔”这些已形成规模的大企业,许多新塘本地的新兴牛仔小企业也纷纷改变粗放的纯加工方式,聘用设计团队打造品牌特色。记者从新塘牛仔创新服务中心了解到,这里自2012年2月成立以来,已为新塘近百家牛仔服装企业研发设计牛仔服装款式,许多企业已与他们的设计团队形成了长期合作机制,都力求紧跟最前沿的时尚流行文化,设计出最有市场竞争力的牛仔品牌。 “新塘的牛仔服装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棉花从外地一买回来,到新塘就变成了布料、牛仔裤。”罗明告诉记者,新塘镇的牛仔服装产业已形成纺纱、染色、织布、整理、印花、制衣、洗水、漂染、防缩等一套完善的生产系统。在不断提升牛仔服装产业产值,提高牛仔经济附加值的同时,新塘也考虑到了牛仔产业带来的高污染影响。 “目前我们已将全镇80%以上的牛仔服装企业安排在了三个集中的环保工业园进行生产。”罗明介绍道,由于牛仔服装生产中的洗水、漂染环节的污染是永久性的,不可再生的,所以环保工业园中排出的每一滴废水都要经过循环处理,由广州市环保局实施在线监控,直到达到标准才能排放。“由于工业园区的厂房设备等成本高,废水排放也要按立方收费,现在我们还没有达到100%的企业全部进驻,但我们在大力引导,对一些散小乱的小企业进行整顿治理。” 大刀阔斧是否为理性之举? 早在陈建华市长抛出“增城会否超过东莞”的言论之后,就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可能性提出了质疑。作为县级市,2013年上半年,增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仅为东莞的17%,固定资产投资不到东莞的1/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东莞的1/6,地方财政收入也仅有东莞的15%。无论从人口、面积还是经济总量上,都不能和东莞相提并论。而如今增城大刀阔斧的“三大战役”,尤其是声势浩大的“挂绿湖生态工程”建设,让人不免猜想,增城是否势在赶超东莞? “增城本身的经济实力并不是很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还需要积累。”长期关注增城发展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任何大型工程的建设都有它的时间阶段可行性,“不是说不能建,关键看这个工程在这个阶段、这个时间点上建合不合适。” 他认为,目前增城大规模的“三大战役”建设很有可能使增城为此负上沉重的债务,“如果让增城人民自己还债的话,我估计要还很长一阵子。”丁力认为,现在增城的经济有些泡沫化,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上。而当地政府目前是否有能力为此举债?是否能无限制炒高房地产和土地价格而不影响当地的民生建设?“这些问题都应该放到桌面上认真考虑。” 自从“三大战役”开建以来,对于增城各级党政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来说,当前最大的责任莫过于下乡到各家各户“聊天”,说服村民们同意拆迁和被征土地。增城市政府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最近两三个月以来,天天到村里去,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分片区说服村民,每个公务员都有任务。” 丁力认为,实体经济是决定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关键,而目前增城的所有工程都围绕土地做文章,这显然带有泡沫经济色彩。他认为当地政府应冷静思考,不能一切向gdp看齐,还应充分考虑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他告诉记者,现在包括增城在内,很多地方基本公共服务都没到位,比如孩子教育、平民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都还在“欠账”。“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本地人外地人不平衡这广东发展的三大问题,增城一个不少。”他认为,增城的城市化发展应两面思考,理性判断,不能单向突进。 “增城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在广州这么多个区当中,增城也并不是发展最好的一个。再者,广州现在需不需要这么多湖?这么多湖建成之后,除了给房地产商造景以外,老百姓是能在湖里捞到一条鱼?还是喝上一盆清水?我很担心3到5年之后,这个挂绿湖工程会成为一个烂摊子。”丁力表示,如此大刀阔斧的大兴土木,容易让基层干部失去理性,甚至有可能把我们推到时代的边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