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吃喝玩乐 查看内容

别具风格的增城市正果镇兰溪濑粉

2013-8-16 14:16|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694| 评论: 0|来自: 《广东民间故事全书·广州增城卷》

摘要: 增城市正果镇兰溪濑粉因其传统工艺、口感一流而颇具美名。每年正月初十,是当地的“做棚日”。这是村里最热闹的一天,好客的村民们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认识和不认识的宾客。正式的酒菜未被摆上餐桌,主人便用大锡盆盛 ...
增城市正果镇兰溪濑粉因其传统工艺、口感一流而颇具美名。每年正月初十,是当地的“做棚日”。这是村里最热闹的一天,好客的村民们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认识和不认识的宾客。正式的酒菜未被摆上餐桌,主人便用大锡盆盛上一盆白花花的水煮濑粉和一小碗香喷喷的青葱爆豆腐皮佐料放在餐桌上,招呼客人们道:“先吃点濑粉垫垫肚子吧。”

此时,席上的宾客们谈笑风生,并且毫不客气地拿起双筷,夹住滑溜溜的濑粉往自己碗里送,再舀上一两勺佐料,用筷子搅拌几下,清新的米香便伴着浓浓的葱香扑鼻而来,接着用嘴唇汲着碗沿,“嘘”地吸起碗里的濑粉,入口即化的濑粉吃到嘴里来不及咀嚼,便直接被吞到肚子里去了。就这样,客人便轻易地将一两碗濑粉下肚,还用手背揩揩嘴皮子说:“嗯,不错,这濑粉又长又滑!”纵使如此,客人们并无饱滞之意,原因是这濑粉无荤腥油腻,容易消化。

说到这,也许有人会问,兰溪濑粉这么特别,那它是怎么来的?相传明朝年间,正果兰溪的先祖开始在兰溪河边择水而居。当时的兰溪乡地处偏僻,林深树密,长年有老虎、毒蛇等猛兽出入乡里,生活条件异常艰险。最令乡民苦恼的是,起源于博罗白水门的兰溪河洪水治理得不好,常常泛滥成灾,灾后更是瘟疫不断。

光绪三年,洪水再度泛滥,堤围岌岌可危,有乡民打听到,离兰溪不远的金牛都(即现正果镇)正果寺(佛爷寺)的宾公佛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为此,兰溪乡民决定到正果寺迎接宾公行佛前来巡乡镇妖驱邪。当时,兰溪乡到金牛都要翻过几座高山,蹚过几条河,行程顺利的话也要走上一整天,不顺利的话则可能要两三天。

迎佛队中有位力气最大的壮丁叫潘丁,他的妻子梁氏得知相公要出远门,虽然担心万分,但事关重大,所以也不敢有半点阻拦。迎佛队出发的前夜,她寻思着要给相公他们准备点吃的,好让他们这一路上不会饿肚子,要不然遇上猛兽的话就没力气打斗了。梁氏有双又巧又有力的手。晚上,当人们进入梦乡之时,她悄悄地找出家中所剩无几的米粉,用水和软了,想做些糕点给相公他们带去。

可是这米粉实在是太少了,梁氏估约着这米团还不够自家相公吃一顿,更别说其他的兄弟了。正当梁氏拿着米团站在锅台上犯愁时,手中的米团突然掉到了烧开的水中,梁氏急忙将它捞起放在和粉的盆子里。这时,梁氏发现捞起的米团在慢慢地变大,当它大到一倍时就停止再变大了。梁氏心中一欢喜,对着那米团用力地揉搓,然后又将它丢进开水里,再捞起,发现它像刚才一样又变大了一倍,梁氏再将它搓匀,还把它掰成几个小米团再放到水里去煮,继而又捞起。

迎佛队有20几个壮丁,要许多份米团,于是,她如此反复了四五次,方才的小米团在成倍地增大着。却不想,米团放在开水中反复煮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水分。最后的那一次,梁氏发现那经过反复揉搓的米团已不能成形了,软软地粘在和粉的盆子里。梁氏着急了,眼看米团够用了,却又和不起来,如果现在出去找米粉的话恐怕来不及了。

梁氏急得哭了起来,来不及擦的眼泪滴落在搓粉的盆子里顿时变成了几瓢水,混着原来粘在盆子里的米团,立即变成了一盆白色琼浆。此时,原本焦急的梁氏气急了,托起盆子重重地摔在锅台。这一摔不要紧,盆子被摔漏了!梁氏急忙托起盆子将白色琼浆漏在开水锅里。当一盆白色琼浆漏完了,梁氏忽然发现,锅里已有满满的一锅子粉条,于是赶紧用盆子将它们捞起。

粉条冒着热气,梁氏便随手将粉条往冷水一泡,再捞起,发现这粉条柔韧嫩滑,放到口里,满嘴的米香。梁氏想,这回虽然没做成糕点,但这一大锅的粉条足够迎佛队吃上一天了。于是,她将这些粉条分成20几份,用大块树叶一一包好。细心的梁氏还发现,这些粉条清淡寡味,于是她到水田边摘了许多香菜叶子,加点咸味炒熟了用另一片小树叶包好夹在大包中作佐料用。

天亮了,梁氏前来送行,她为迎佛队的壮丁们每人送上一包粉条,并叮嘱路上饿了就和着菜叶一起吃。潘丁惊奇地问妻子,这粉条是怎么来的?梁氏不敢将昨晚的经历如实告知相公,只说:“拉出来的。”有了梁氏的粉条,壮丁们不用饿着肚子赶路,不消一天时间,便到了金牛都,当天夜里,他们就抬着宾公行佛回到了兰溪乡。乡民都为此欢呼起来,大家都认为,是梁氏的粉条帮了大忙。

大伙儿都不知道该怎么叫这粉条,只听梁氏说是拉出来的,所以,大伙只好管它叫“拉粉”。由于当地的方言说“拉”的时候听起来有点像“赖”字,所以,人们就管它叫“赖粉”(再后来人们称之为“濑粉”)。自打那一次之后,梁氏便开始将这种好吃又好看的粉条做法告诉乡里的主妇们,“濑粉”自然就成了亲戚朋友间迎来送往的馈赠品或桌上餐了。直至今天,当地人仍喜爱吃濑粉,但是会做的人却不多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明朝大儒霍韬 因谏入狱两度辞官杜绝歪风 禁
  • 增城区宁西街厚植历史文化底蕴 焕发“书香
  • 增城区石滩镇沙头村95后退役军人姚家进 种
  • 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沙头村:农文旅融合赋能
  • 广州市增城区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出炉 项目
增城论坛|新塘地图|派潭镇|石滩镇|中新镇|荔城街|崔与之|增城绿道|增城丝苗米
增城区|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永宁街|荔湖街|宁西街|新塘镇|石滩镇|中新镇|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仙村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