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体认天理掇金针的增城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湛若水

13-9-2 10:4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996| 评论: 0|来自: 羊城华夏

摘要: 明嘉靖十五年闰十二月(1537年),清晨,一辆有蓬的马车行走在广东增城县城西四十公里的峨眉山(今新塘南香山)的山道上,一直走到山上的莲花洞。车上坐着知县文章、县教谕汤仁等一行数人,其中一位古稀老人,特别兴致 ...
明嘉靖十五年闰十二月(1537年),清晨,一辆有蓬的马车行走在广东增城县城西四十公里的峨眉山(今新塘南香山)的山道上,一直走到山上的莲花洞。车上坐着知县文章、县教谕汤仁等一行数人,其中一位古稀老人,特别兴致勃勃。这位老人相貌堂堂,两耳旁各有数点黑痣,左七右六。原来他是大名鼎鼎的学者湛若水,时在朝中任南京吏部尚书,也算是一名高级官员。

此番回到故乡增城,在峨眉山(今增城宁西镇南香山)建莲洞书院。湛若水以办学院扬儒学为怀抱,今天是莲洞书院开讲儒学之日,他特地约了知县、教谕一同到书院巡视。尽管山路高险、地势陡峻,在心情特别高兴的他看来,好像是走在一条通向青天的光明大道上。莲洞书院的院址,是他亲自选定的,几天前,他还为书院所在的莲花洞题了“湛子洞”三个每个一米正方的大字,让人镌刻在山崖石壁上.

并作《莲洞摩崖颂》以志之:天开地辟,断鳌立极,斯山斯植。金峰之阳,维南之乡,天作地藏。峨峨娥眉,天高地卑,不亿其辉。高山皇皇,大川洋洋,于彼巽方。天与人受,我云来觏,丙腊之候。大风斯息,我额勿蹙,我来自北。我履秘境,莲花之梗,梁子是省。今尹经营,僚佐来同,以作群工。乃携诸子,乃学于此,刻崖千纪。"

“湛子洞”摩崖石刻,至今仍为增城县境内最大的摩崖刻字。湛若水兴学重教的事迹,更世代传诵。湛若水,字元明,初名露,字民泽,避祖讳改名雨,后定名若水。因家居广东增城县甘泉都(今增城市新塘镇),又据说父母祷于甘泉洞才生下他,学者遂称之为甘泉先生,称其学为甘泉学。

明成化二年(1466年)湛若水生于增城县沙贝。他自幼家庭屡遭变故,凝然如愚,未见有什么聪明过人的表现,14岁始人学。16岁为文,入府学读书,此时始表现出有些独立特行之举。弘治五年(1492年)中举人,次年参加会试不第。在科举之中受挫的湛若水,于弘治七年(1494年)二月,往学于江门,拜陈献章门下。

此时陈献章年已66岁,门人云集,名闻遐迩。湛若水初至新会白沙乡,斋戒三天然后行拜师之礼,诚心诚意从师学道。陈献章告诫他,不将求取功名富贵之心全部放下,学习终难见效。湛若水为了表示绝意仕进的决心,把所领的会试部檄烧毁,一心一意跟陈献章学习。

所幸湛若水跟从的,是启有明一代理学之大师,陈献章讲学可贵之处,在于主张学生要独立思考,不要盲目师从,强调贵乎自得。湛若水对老师的学说深得精髓,甚至不以老师所说一味称是。陈献章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理论,就是主张“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方有个商量处”。

但是,静坐毕竟是一种消极的修养方式,如果片面地夸大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就易于导致扼杀感性生机,走向蒙昧主义的消极效果。湛若水通过实践否定了静坐的学习方式。据他后来对学生说,他初到江门,在白沙乡的梦云台梦见一老人对他说:“你在山中坐百日,便有意思。”他将梦中情况告诉老师,陈献章答以“恐生病”。

他由此得出结论:“乃知先师不欲人静坐也。”综观陈献章的一生学说,注重静坐修养是他学问的特色,对凡有向他求学者,都教以静坐,“静见心体”,因此,与其说陈献章否定了静坐,倒不如说湛若水借老师之言以表达己意否定静坐。湛若水认为静见心体只是初学者一种引导方式,不仅静见心体,动也可见心体,甚至只有动才能真正呈露心体。

有别于陈献章的“主静”,湛若水“主敬”,提出“善学者必合动静一于敬,敬立则动静浑论矣,此合内外之道也。”陈献章不反对湛若水之标新立异,而是更加器重这个高足,正是由于他的谆谆善诱,湛若水悟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方法。陈献章对湛若水的首创精神大为赞赏,谓:“日用间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