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在增城市参观各类书画展览的朋友们也许都见过这样一位先生,他一髻长发梳于脑后,脸上挂着一缕长须,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默默地审视着自己的作品,似乎非得从画里挑出骨头来。他就是增城市著名的南漂画家王永义。认识王永义的人都喜欢叫他“胡子”,王永义对此欣然接受。久闻其名,今见其人,和想像中的一样,一见面,王永义就和记者谈起了各类文化艺术。 执着于艺术的“胡子” “百年舞台,只有文化会沉淀影响后人。”王永义始终认为,追求艺术的人是不功利的,而不惜一切探索艺术的人最终会为后代沉淀出文化精品。“我来增城这些年,得到了不少人的帮助,曾有人劝我投资房产,也有人劝我弃艺从商,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我除了对艺术的向往别无他求。”王永义说,他希望自己成为不顾一切探索艺术的人. 他平时除了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外,就是潜心创作,为自己积累更多更好的作品。“我的老师在增城生活了14年,这些年里,他不仅为增城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笔墨,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王永义的学生洪小姐说,想想当年那个怀抱理想的年轻人,如今仍在为毕生的艺术理想而挥笔耕耘,更倾尽所有让自己的艺术情怀在这片土地上延续,这种精神不得不让人佩服。 乐于助人常怀慈善之心 王永义不仅为艺术教育作贡献,还积极参与各类慈善事业,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免费教学、主动为农民写春联、积极响应参与各项文化传播爱心行动等,因此王永义也有了“爱心教育家”的称号。2012年,在红十字会举办的一次募捐活动中,王永义将自己的一幅《竹报平安大吉图》捐赠拍卖,这幅长2.2米、宽2.2米的画作拍得3.2万元人民币,为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筹得了一笔可观的治疗资金。 “虽然我生活贫穷,但我笔下很富有,精神世界很丰富。”王永义说,来到增城后,虽然没有固定的工作与收入,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王永义曾在罗浮山的一座道观一边教书,一边深入研习中华传统文化,在那里他开始思考如何摒除世俗尘嚣,以及通过追寻“真、善、美”来达到自我完善的人生哲理与艺术真谛。 也许,正是有了这次修行,王永义才深刻地理解到:作画先学做人,如果一个人对社会时事不闻不问,对他人疾苦冷漠无情,是不可能有任何艺术成就的。王永义说,他曾在国际学校任教,给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学生和香港、台湾的侨胞学生上中国艺术课,教导他们国画、剪纸、陶艺等中国传统艺术,也在增城市各中小学校教过书法和剪纸。一旦遇到家庭经济环境不好的学生,他总会免费传授技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又能传承传统文化,且自己也收获了创作灵感,这算是一种简单的慈善吧。” 荔乡之美是创作源泉 王永义说,在东北有一句俗语:“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灶头”,表达了大部分东北人难离故土的传统观念。但在他看来,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实现梦想,他毅然离开东北老家,来到增城只为领略岭南山水独特的自然魅力。对于一名北派画家来说,只身南下谋求发展,难免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 王永义说,来增城之前,他的画作一直以北派风格见长,作品大多以大笔墨的人物、花鸟为主。直到2000年来到增城之后,他的绘画风格逐渐转变。“初到广东,我就感觉到大家都喜欢那种色彩细腻、风光怡人的山水画,而这并非自己所擅长的。因此,我的作品在这里很难有市场。”这给雄心勃勃南下发展的王永义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因为执着与坚持,他在生活上也出现了窘境。 为改变现状,王永义决定虚心学习具有领南特色的山水画,除与南方画家密切交流外,还不断到派潭、小楼、正果等山区镇写生与教学,不但免费给乡村的孩子们当老师,还将荔乡的每一处风景都领略透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努力,王永义的作品终于得到大家的认可,并在省、增城市频频获奖。其中,作品《春雨》被深圳画院收藏;国画作品《魂》入选2003年广东省美术书法摄影联合展;作品《大吉》在第一届中国画金鸡奖中获入选奖。 “增城太美了,来了就不想走。”王永义说,增城的美丽山水是他的课堂,增城的历史是他的老师,而增城的朋友是他的兄弟姐妹,他希望一直留在增城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们。“在东北老家有一条叫‘细河’的河流,它是我的母亲河,而在南方我找到了一条叫‘增江’的河流,它是孕育我追求艺术的源泉。”王永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