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的村庄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在增城市民的感觉中,每个村庄就像是一篇耐读的散文。地理上有水乡与山村之分,水乡河涌纵横,山村山岭延绵。语言上有客家与本地之分,客家流行山歌,本地流行粤曲。虽然地理与语言同属一类,但由于受历史、宗族、信仰等诸方面因素影响,村庄的格局、祠堂、庙宇、民俗等在发展过程中又会形成不同的特色。 最具水乡特色的是石滩镇三江平原上的金兰寺村。这个千年古村最大的亮点是建在6000年前的贝丘文化遗址上。规模宏大的姚氏祠堂折射着村庄姓氏的繁衍与变化,宽阔的花岗石河埠头彰显着昔日商贸的繁荣,天后庙和洪圣庙体现自古以来水乡人对水神的信仰……如此种种,都印记着水乡在历史岁月行走中留下的独特的足迹。 新塘镇瓜岭村既是典型的水乡,又是著名的侨乡。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宁远”水碉楼,以其罕见性引起建筑界的高度关注而成为广州市重点保护文物;加上保持完整的明清古村落和由华侨于辛亥革命同期创办,有孙科、于佑任等名人政要题字的瓜洲小学,使瓜岭村在水乡中具有别样的地理个性与人文风韵。 石滩镇岳埔村也是水乡。长长石街沿着蜿蜒的河涌环回,众多古树拥抱着错落有致的傍水人家,座座祠堂记录着岳埔人迁徙创业的历史,个个蚬螺鱼虾原始美食散发着水乡饮食文化的芳香。当代游泳之乡更是这个河涌纵横的水乡之灵魂。村里为国家和省市输送过不少游泳运动员,屡获世界蹼泳冠军的袁海峰就是盛名的游泳王子。 划龙舟是水乡共有的民间习俗。新塘镇大村敦故名“龙田”。这个龙的田园,以独享五月初五端午正日为龙船景而闻名遐迩。村前1000多米沿街而过的东江河道,是得天独厚的龙舟赛场;新建的沿江石堤和石堤上古色古香的廊亭与江水交映相辉,彰显着美丽龙舟之乡的崭新格局。 还有新塘镇田心村座落在河涌如织的农田中,仿如“深闺中的村姑”;南埔村的蚝墙古屋,散发着古代水乡建筑的历史韵味;东洲村曾是清代水驿所在地,见证水上交通的繁华;仙村镇深涌村的蕉基鱼塘,保持着东江水乡的原始风貌……水流百村,但村村几乎都有自己的特色。增城山区大部分处于丘陵地带,山村大部分都为客家人所聚居。 中新镇福和岗埔村是今天广州市最大的客家围屋村。半个园形的围龙屋,前边是长方形的禾堂和半园形的水塘。这个合起来就是一个大满园的整体格局体现着客家围屋的典型特征。围龙屋后面是绿山,中间是大天井,天井拥簇着公用的龙厅。它把以族长为中心的宗法观念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高度揉合,既传承了中国建筑风格的传统,又张扬了因地制宜的独特个性。 派潭镇腊田埔村那座七进深的熊氏宗祠传说由清代皇帝御准兴建。祠堂从第三进开始,每个天井都分别从左右各开一门,引出一条横巷,与主街的纵巷相接相通。村子每户人家,不用绕到村前大街,就可以直接走到祠堂中来。这种村舍与祠堂相通的格局是宗法冶村的典型产物,其严谨而创新的规划意识可谓独树一帜。 小楼镇东境村是广东省公布的第三批古村。这个周敦颐后代集聚地可谓人文建筑与自然生态相交辉映。村中的街巷、祠堂、家塾、古庙、石桥甚至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一窗一檐,都有着鲜明的名门望族特色。村落背山面塘,庞大的后龙山,古木幽深,更保留着良好的自然生态。 被现代工厂包围的永宁街陂头村依旧被千年古木拥簇。村里既有体现古代“孝悌雍睦”人文思想的古代祠堂,又有见证日寇侵华罪恶的近代建筑,还有利用古木幽深的后龙山于近年新修的乡村公园。村庄堪称是一个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和生态文明的教育基地。 北回归线上的蒙花布村所在的正果镇虽属山区,但增江环村而过却使其共有山水特色。曲折蜿蜒的金色沙滩,玲珑古朴的客家围屋,平静如镜的村前池塘,全都映掩在绿树繁花之中,更是典型的“北回归线绿洲”现象。还有中新镇坑背村,融天人共存,方园兼用,文武结合的理念于建筑风格中,体现团结执著,格守秩序,崇尚自然,重视教育的传统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