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荔乡荔枝兴衰史:增城荔枝美名扬 西园挂绿母树萌发新株

2013-10-20 21:30|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719| 评论: 0|来自: 《增城文史·第八辑》

摘要: 被誉为国宝的增城西园挂绿荔枝,已经有三四百年历史,由于它外观美(果身丰满秀丽,果肩龙头凤尾,果壳红中带绿)、果肉优(爽脆如梨、冰甜芬香,去壳怀之,三日不变),故博得中外食客和骚人墨客的赞誉与青睐。故事 ...
被誉为国宝的增城西园挂绿荔枝,已经有三四百年历史,由于它外观美(果身丰满秀丽,果肩龙头凤尾,果壳红中带绿)、果肉优(爽脆如梨、冰甜芬香,去壳怀之,三日不变),故博得中外食客和骚人墨客的赞誉与青睐。故事世代流传。

西园挂绿母树的来源

西园挂绿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得有凭有据,但无史料佐证;有的说来神化,也是无稽。综合西园挂绿的来历,大概有如下说法:一、据曾于1948年投得西园挂绿的夏街村黎启、黎海荣老人的口述,其中黎启在小时候曾与父亲黎树华参与过西园挂绿的管理,对西园挂绿颇为了解。

他说:“前人讲,有一年增江发大水,一些树桠似的杂物随水漂流至西园,大水退后,西园寺的和尚在园东的濠沟旁(今增城挂绿广场偏东的地方原为濠沟),拾得荔枝苗一棵,和尚见是荔枝,于是随手种在一口废井上。初时看似山枝的树苗,长得特别壮健,后来结出的果却特别爽脆香甜,由于果壳红里带绿,被后人称为挂绿。”

二、据说明三部尚书湛若水一次从闽南仙游县枫亭镇带回一些荔枝核,在新塘四望岗种下,荔枝结果后,被誉为“尚书怀”(因荔枝核是尚书怀归),而“尚书怀”又有几个品种,其中就有挂绿。西园寺和尚从新塘四望岗移植一株挂绿树苗,栽在寺内曾被焚烧过的粮仓旧址上,后成了名贵美味的西园挂绿母树。

三、相传有一位农民见西园寺被火烧毁的粮仓废墟土质松肥,就好奇地将一棵野生荔枝苗种在那里,后来长出的荔枝与众不同,成了后来的西园挂绿母树。四、还有一个神话传说,讲当年何仙姑到西园游览,并在那里针织,倦后小憩,走时留下一根绿线缠绕在荔枝树上,后来结出的荔枝,果壳像有一根绿线环绕,被后人称为挂绿。以上说法孰是孰非,尚无更确切的考证资料,有待后人再续。

西园挂绿盛名之时

增城挂绿已有数百年历史,有文献记载的也有三百多年(始见于清康熙八年,即1669年)。西园挂绿盛名时间,应在清朝。其时,树干壮健,一干三丫(东北、西、南),枝叶茂盛,结果成果率高,博得中外专家、食客的青睐和赏识,也引发骚人墨客的兴趣、赞誉。

由于盛名,又因全县公认第一代仅此一棵,每年虽有一定的产量,但总是供不应求,就更显得其珍稀名贵。有名望地位的达官贵人,则以能亲尝西园挂绿或将西园挂绿奉献上司、亲友而倍感荣幸,故每年荔枝花期后,就有远近客人前来看果订购。

过去选购西园挂绿,一般都是本人亲临西园挂绿母树,承包者先让客人喝茶品尝其他荔枝后,再由客人亲自现场点摘。承包者给客人一支竹竿,客人的竹竿指着哪一颗,果农则仅穿内裤上树摘下奉给客人(仅穿内裤意指没作假)。据说,清朝皇帝视西园挂绿为“国宝”,成为“贡品”,每年荔熟,县官都通过驿站,快马送往北京,有说慈禧太后也曾多次品尝西园挂绿。

正因西园挂绿有此名气,其售价不但比一般优质荔枝如桂味、糯米糍昂贵,而且比其二代、三代售价也高出几倍。清乾隆时,每司码斤(新中国建国前均用司码秤)售银一两二钱,至清末每司码斤卖32银元。名气大了,官僚、骚客也纷纷以不同的形式如史话、杂记、诗词等赞赏挂绿。民国十年版《增城县志》(即宣统志)载:“挂绿一种,近以县城西门外西园一株为最名贵,价值恒十余倍于其他。”

清乾隆翰林、增城知县管一清撰写的《挂绿赋》就对挂绿作了很好的介绍。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番禺人屈太均的《广州荔枝词》五十四首中的一首写道:“端阳是处子离离,火齐如山入市时。一树增城名挂绿,冰融雪沃少人知。”明末清初诗人、顺德人陈恭尹诗:“年年相约荔枝红,挥扇高谈几老翁。挂绿凝冰知在念,未堪邮寄海船风。”历代学者诗人写挂绿、咏挂绿、唱挂绿,使西园挂绿名扬四海、享誉五洲。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广州增城公安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推进
  • 广州市增城区慈善会募款2.4亿元办实事 多措
  • 广州增城现有中医类医疗机构344个 推进基层
  • 增城区人民医院的夏菊梅 加强肾内科能力建
  • 增城区人民医院的夏菊梅 加强肾内科能力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