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增城丝苗米:稻作历史源远流长 稻作文化底蕴深厚

13-11-23 07:13|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685| 评论: 0|原作者: 宋东海|来自: 《增城文史·第八辑》

摘要: 中国是水稻大国,区域广阔;稻米是人民生活的基本口粮。稻作历史源远流长,稻作文化底蕴深厚,深入研究和推广普及稻作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宋东海几十年都是从事农业科技的学习、研究和推广工作,但要扼要讲 ...



事实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早的国家。中国水稻面积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但稻谷产量位列世界第一。我国著名稻作学家、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任院长丁颖教授根据稻作历史文献,通过植物学、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农学、生态学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比较后,“特认定我国的栽培稻种是起源于华南”(丁颖:《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

中国作物品种资源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玉琛2001年7月为《中国野生稻资源》一书作的序中明确指出:“我国仅有三种野生稻,它们是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和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其中普通野生稻是亚洲栽培稻的祖先。”

著名稻作学家应存山教授在《中国稻种资源》的“前言”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起源地之一,稻作历史悠久。”国内外多数稻作专家、学者已公认:中国栽培稻的祖先是华南的普通野生稻。中国是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的起源地和遗传分化中心之一,印度的稻作起源在中国之后。

我国先民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及驯化野生稻的。普通野生稻经过先民人工驯化最先演变成栽培稻籼稻。籼稻在经引种至不同海拔、不同纬度地区过程中,在气温等不同气候条件的诱导、影响下,再通过人工选择培育而演变成粳稻。籼稻是栽培稻的基本型,粳稻是变异型。

总而言之,栽培稻(oryza sativa)是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变和人工选择,最先由华南普通野生稻(0.s.l.spontanca)演变成籼稻,然后再演变成粳稻的。从地理(区域)来讲,栽培稻起源于华南,再由华南推向华中、华北、东北、西北等地。

华南野生稻资源十分丰富

1917年,e.d.merrill首次在广东省罗浮山麓至东莞县石龙平原一带发现普通野生稻。丁颖1926年夏在广州市东郊犀牛尾泽地和珠江流域的番禺、增城、从化、清远和鉴江流域之茂名等地发现野生稻。1954年陈统华在广东罗定与广西岑溪交界处发现野生稻。1960年在广东英德县西牛公社发现野生稻。

1963、1964年华南农学院戚经文等对湛江专区18县(市)、海南岛17县及广西玉林、北流等县搜集到普通、药用和疣粒三种野生稻。宋东海等人于1980年普查发现增城县境内有54个编号(小生境)的野生稻,全是普通野生稻,分布在境内三个水系:其中最多的是西福河水系,分布在福和、镇龙、中新朱村仙村石滩6个公社(镇)20个大队(村),共发现39个小生境自然生长着39个编号的野生稻.

西福河整条水系流域都分布有野生稻,特别是地处西福河中游流域的朱村公社最多,计有朱村村、神岗村、南岗村、横塱村、风岗村、山角村6个村(当年称为大队)13个小生境自然生长着野生稻。全部处在著名的白水带及西福河附近。其次是镇龙公社(现属萝岗区九龙镇),计有新田、旺村、洋田、镇龙、迳头5个村(当年称为大队)发现有12个小生境(编号)的野生稻。

宋东海经过将这些野生稻搜集编号进行盆栽研究分析,发现“增镇7号”野生稻“可能存在着某些可供遗传育种利用等科学研究的宝贵野生资源”(见宋东海1980年10月《增城野生稻普查考察报告》)。1980年9月27日野生稻开花时,宋东海立即利用它与栽培稻“桂朝2号”进行有性杂交.

经过连续10年(1980—1990)的定向选择,培育成了适应性广泛、抗病虫性能强、优质(1级米)的高产良种“桂野占”2号、3号、10号和适应性广泛、抗病虫性能强的特优(特1级、出口上优米)高产丝苗米良种“野澳丝苗”。

接着通过野生稻多元配组远缘杂交,不断培育成特优高产的“桂野丝苗”、“双野丝苗”、“增野丝苗”、“红野丝苗”、“黑野丝苗”等一系列“野”字号丝苗品种,将9000多年野生稻的优良基因和优异米质风味输入丝苗米中,为恢复和发展名优特产“增城丝苗米”作出了重要贡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