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近千年来客家人迁入增城市历史溯源

10-11-1 08:18|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3904| 评论: 0

摘要: 据增城市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增城市客家居民已达30万之众,超过全市户籍人口的40%;在全市9个镇街中均有客家人居住.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小楼,荔城,增江,朱村,中新及新塘和永和,宁西等地区;在全市300个村中纯客家 ...
近十多年来,增城客家研究得到增城市(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1996年8月21至23日,由增城县人民政府支持赞助,增城电大与华南师大中文系联合主办,在荔城举办了第二届国际客方言研讨会。

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饶长溶、谢留文、民族研究所罗美珍、暨南大学詹伯慧、李如龙、陈延河,华南师范大学周日健,中山大学傅雨贤、张维耿,深圳大学张卫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谢栋元,香港中文大学张双庆、万波,香港理工大学刘镇发,台湾彰化师大罗肇锦,旅美学者饶秉才,以及日本、泰国等地共50多位著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

会后,出版了论文集。1995年,新编《增城县志》把增城客家话(含程乡话与长宁话)载入了史册,并出版了客方言专著《增城方言志》第二分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深圳大学客家学会把增城客家列为研究课题之一。该学会会长、深圳大学张卫东教授与副会长刘丽川教授曾多次到增城调查考察,并已写出或正在写长篇论著。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文化学会客家文化研究专委会主任、《广东客家史》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所所长谭元亨教授、韩国大田大学文智成教授,著名歌唱家饶荣发先生以及深圳宝兴木器制品厂杨橙双董事总经理等都曾多次到增城考察客家文化或观听客家山歌演唱。

香港崇正总会沈筱蓉秘书、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胡谭光教授、《崇正导报》老冠祥、朱保慈主编,深圳客家文化研究会刘波会长、萧子昌秘书长,《客家人》杂志李慧娟主编、陈萍副社长等专家曾亲临指导派潭客家文化风情节,并给予很高评价和深情的鼓励。

我有幸参与新编《增城县志》和续编《增城市志》的编纂工作,并多次参加客方言研讨会、陪同专家学者到客家村落作调查研究,得益良多。现把自己的点滴收获汇报如下,盼方家与乡亲们指正并补充。

一、历届《增城县志》对客家居民点的记载

在增城现存的史籍中,最早记载客家居民点的是编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的《增城县志》,其卷一《舆地》记载了一些村落为英德人或英宁人(英德、长宁人)所居,这些村落便是客家人居住的村落。摘录如下:

庆福都 在县西附城五里。编户四图,统村二十有六:径下,今英德人居;陂下,今英德人居;百花林,今英德人居。金牛都 在增江之东,自陆村至老虎滩界,去县六十里。编户四图,统村三十有六:新围,英德人筑而居之。合兰上都 在县南二十里。编户十图,统村四十有四:钟冈,有英宁人插居。

按族谱查考,康熙二十五年前到增城的客家人,已远远超过县志的上述记载。编于乾隆十九年(1754)的《增城县志》卷三有《品族。客民》一节,记载了客家人于明末清初迁入增城的情况:

“自明季兵荒迭见,民田多弃而不耕。入版图后,山寇仍不时窃发,垦复维艰。康熙初,伏莽渐消,爰谋生聚,时则有英德长宁人来佃于增。村落之残破者葺而居之。未几,永安、龙川等县人亦悄悄至。当清丈时,善税之占业者浸广,益引嘉应州属人杂耕其间,所居成聚。而杨梅(今派潭)、绥福(今福和)、金牛都尤多。”

“各都客民占居之地,旧志载有百花林、径下等十余村。自后错处峪峒间,或十余户,或数十户,建约筑围,不下百余所。”接着又抱怨说:“不应使居住荒村。其继也,又不应使分别立约,遂至根深蒂固,而强兵夺主之势成。”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