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履舄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这副何仙姑家庙联,是当时广州府御史王映斗撰书,因年历不详,以联中内容推测,此联不是始建家庙而写,而是家庙在千年后重修时所撰。撰联者为什么不以仙道、仙术撰之,而是以足穿的鞋子遗留在炼丹所用的水井撰写成上联?下联,又不写后代的善男信女参拜何仙姑,而撰的是后代衣冠们(本指世族、士绅,在此可能泛指朝拜的信民)拜其古庙?不懂得何仙姑的故事者,确实摸不着头脑。因此,必蕴其内涵。 在古代神奇传说中“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在唐朝玄宗年间,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和蓝采和等七仙,准备于三月初三日赴瑶池参加王母娘娘圣诞,却没有一位女仙,恐王母娘娘不悦,便找寻到一位超道成熟的凡间女子同行赴会。这女子就是唐·开耀二年,出生于广州府增城崇贤都(今小楼镇)新桂村(后改名仙桂村)的何素女。其父何泰,母吉氏,家以开豆腐作坊为生。 关于何素女修道的传说,《罗浮山志》云:“道士蔡太乙常授她道术,麻姑仙授她仙术。她终于接受了尸解、隐形、轻身、飞天本领。”同时,何素女关心民间疾苦,不畏权贵,反抗封建社会,争取婚姻自由。在权贵的迫婚下,投井自杀,井边遗下一履,但其玉体现身罗浮山麻姑石上,民间说她得道成仙,化身为“八仙”之一。 由于神奇文化的承传,自唐朝起,历朝都有“八仙”的著述。据《全唐诗外编》一书,说唐赐仙姑朝霞帔一袭。宋·文人李昌龄《乐善录》、明·广州御史孟颖著《何仙姑井亭记》、清·广东文人屈大均著《广东新语》等,也阐述何素女修道和化身成仙的故事。就以当今社会而论,山东威海市,在黄海、渤海交界处,亦有“八仙过海”一景。 在景点不远的市内有一条增城路,笔者游经此地,发现这条路名时,访问当地居民取名“增城路”的由来,他们答道,八仙中的女仙何仙姑是增城人士,所以命名增城路。上世纪末,日本有位70多岁的友人山冈松治(其夫人闫氏,系增城派潭镇寨下村人)献资在家庙后山顶兴建了一座11层文塔,以表对何仙姑的敬意。 2001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大连、珠影电视台联合拍摄制作了20集连续剧《素女的故事》。2005年,民间作家赖邓家出版长篇小说《何仙姑》,全书共三集,约50万字。近几年,当地政府将古庙修缮一新,成为增城旅游景点之一。何仙姑也是唐时一位女诗人,现在罗浮山黍珠庵东壁仍残存何仙姑题诗“百尺水帘飞白虹,笙箫松柏语天口”13个字,其末一字可能是“风”字也。 同时,何仙姑遗下不少诗作,据《全唐诗外集》就收入其诗多首。例如《将游罗浮》诗曰:“麻姑怪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去去沧洲弄明月,倒骑黄鹤听鸾箫。”在中华民俗的古代文化,时兴一种神奇文化,相传仙神和佛道是万灵之圣,这也不足为奇。譬如:天后,据迷信传说,海神。其实她是宋朝莆田林愿之六女,为水上人家,在道德上多有贡献。 她逝后,渔民纪念她,筑庙塑像祭祀。金花姑娘,为人慈善,有求必应,助人为乐,得到后人的崇敬,建庙设坛塑像,为之纪念。在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本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韩愈族侄,他性狂放,以法术(幻术)点化韩愈,后人称他得道成仙。素女亲善于民,不畏权贵,反抗封建婚姻,投井遗履,身现罗浮,因有仙术,化身仙人。虽是一种幻像,但在那个朝代,是适应其时,故撰联者的选题,具其历史传说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