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历史文化 查看内容

寻找的最美乡村:增城市小楼镇东境村的人文历史和巨变调查

14-4-7 09:29|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13475| 评论: 0|原作者: 罗德远

摘要: 许多人对增城的了解和向往,缘自55.5万元一颗珍贵无比的“挂绿”荔枝,缘自那一挂形似仙女、中国大陆落差最大的白水仙瀑,缘自这里诞生过崔与之、湛若水等一代大儒,以及我国神话传说“八仙过海”里唯一的女仙何仙姑 ...


岭南周庄探胜景

历史的车轮无声驶过昨天。如今的岭南地区,仍保留着不少明清以来的古村落,东境村和西境村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村落。东、西境村都是小楼镇的行政村,地处小楼人家旅游景区腹地,距增城市区16公里,距何仙姑家庙3公里,毗邻广河高速、增从高速出入口,增江河支流穿境而过,因邻近北回归线,雨水充沛,气候宜人。

东、西境村之间,因一条长约1.5公里的老街而紧密相联,街内麻石铺路,祠堂厅厦,民居排屋,以及旧时私塾、举人旗石和富有岭南特色的“田、塘、村、林”古村落格式,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俗文明内涵,
因东、西境村是《爱莲说》作者、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后人世代生息繁衍的聚居地,加上富有江南民居特色,故被人称作“岭南周庄”,如今已是小楼人家旅游景区著名景点之一,正式开放于2008年12月。

据东境村村民、退休教师周树留介绍,两村自始祖开居以来,已有700多年历史,清代时期是邑中的名乡望族。不过,东、西境村村民虽为同一个祖先,以前也曾因小事发生过纷争械斗,村民们遂在两村之间砌就一面砖墙隔开,导致两村村民老死不相往来。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两村干部群众的观念发生转变,最终推倒“柏林墙”,共商发展大计。

东境村是“岭南周庄”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小楼镇东北部,西邻江坳村,东、均邻近庙潭村,北与西境村一墙之隔。增江河支流二龙河流经中部,福正公路沿东西走向跨村而过,村距离镇政府5公里,距离增城市区16公里。全村总面积3.87平方公里,有水田面积1000亩,山地面积500亩,鱼塘面积300亩。村“两委”干部6人,村党支部党员50人,辖区内有14个经济合作社,495户,人口2031人,外出人口500多人。

贯穿整个东、西境村的,是一条石板路铺就的古街。沿着石板路,可以看到古街文化古迹颇多,岭南民俗保持较好,最值得一看的当是融广府与客家风情为一体的民居建筑群。这些民居多为青砖构造,规格整齐,临水而建,村内的祠堂、文昌塔、石桥均历经百年风雨、时代沧桑。漫步老街,流连于祖祠、家塾、老屋之间,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一窗一檐,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宗族痕迹。

东境村最早见的“大人物”是康熙年间的“文魁”。按封建科举排列,文魁是文举人第七名。获得“文魁”牌匾的人姓周名方,号正君。关于周氏家族,后文有详述,且先将视野投向极富民俗特色的祠堂、家塾、里巷和古迹等。

●周氏祠堂

周氏祠堂系东境村最具岭南地域特色的建筑,又名敦睦堂,大祠堂始建于清初,咸丰年间重修,面阔五间18米,深三井、二天井,阶台抱鼓,门伏敦用大青石雕花,工艺极其精湛。全祠三十六条柱础,其中六条是红砂岩柱。内设六稍间二走廊,上船厅装饰、驼峰、灰雕压顶。一、二、三进厅雕梁画栋,燕子托、衔接梁和穿插梁,雀替齐全。首进厅内的墙壁上,保留了周家三代(周钜、周世恒、周榕柏)画师的彩绘。2008年重修,现作为绿道驿站,展示周氏文化之外,还为游客提供休闲、品茗、自行车出租等服务。

●雅川家塾

属明末年间建筑,工艺特别精致,采用青砖建筑,梁间饰以木雕和天井地上的大理石等,虽然经过岁月洗刷,没有了昔日的艳丽,却多了几分沧桑的质感,青砖墙、屋檐边、门枕石,雕、镂、镌、刻,无不显示出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据东境村周沛然老人介绍,古时候每户有钱人家都有自己的家塾。

家塾一方面是用来开办家庭聚会、商议家族大事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私人会所”;另一方面就是那些有钱人为自己的子孙请家教,用来作为族中子弟读书的场所。旧时“私人会所”的雅川家塾,今日已用作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中心、村民文化室及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等用途,为村民提供娱乐、学习场所,让东境村民在古家塾内阅读到现代书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