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新闻热点 查看内容

走进荔乡仙境增城 探寻的百态千姿派潭镇 感受热情好客的客家小镇

14-5-31 10:42|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2065| 评论: 0

摘要: 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北端的派潭镇,是增城北部最大的山区镇。它的名字,随着辖区一道神来之笔般的瀑布声名远播。白水飞瀑宛如仙裾幡然直下千里,远望遥听,薄如蝉翼的水帘朦胧,万马奔腾的水声铿锵,一柔一刚之间,正 ...


曾多次游历派潭石屋村的增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湛汝松对派潭保留的客家围屋建筑有自己独到的发现。“石屋村作西向东,一座翠绿色浑圆的小山岗下,有一排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屋脊的清代建筑原风原貌地保存下来。小村以一间大祠堂为中轴,两边是对称的青砖大屋。

村前村后,两个门楼如哨兵,忠实地为村庄把守;一座高高四方雕楼,了望着小村的四面八方,显赫着历史的辉煌。村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禾塘。禾塘下方,是一个半月形的水塘。水塘碧水如镜,把整个村子和村后的山岗全部倒影其中。

整个村子前水后山,按民间传统的风水理念,山主人丁水主财,正好是阴阳相配,天人合一的格局,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湛汝松发现,派潭的客家围屋几乎都遵循以祠堂为中心依次排开,围合的建筑模式,这是客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团结,合众之力。

然而,以石屋为例,又可以窥见派潭客家文化的和原始的客家文化的差异。石屋村和最初的客家村落紧凑、封闭的布局不同。它是在建立一个开放式的村庄的前提下,加强全村防御系统。村中布置了三道防线,一是村前有水塘防御,进村只有两个门搂;二是祠堂大门和两边的小门,三扇趟拢木门非常坚固:最后就是那屹立在村侧的雕楼。

碉楼是一座坚固厚实的6层建筑,是石屋人引以为荣的镇村之宝。据村民介绍,碉楼内可容下全村男女老少,可储备七天的粮食和饮水。1940年秋,抗日小分队几个队员因弹药用尽而被日军困在碉楼里,日军曾采用柴火烧,铁锤砸、钢钎撬等手段,企图攻陷雕楼,可是由于雕楼非常坚固,日军小分队始終无法成功。天黑了,村民上后山摇动树木,日军以为当地的游击队趁夜袭击,便狼狈撤离。碉楼的防御之强可见一斑。

艺术派潭:爆竹声中的“歌舞”派潭


每至春耕时节,住在派潭的客家人便开始匆忙制作模仿鞭牛耕地的鞭春、迎小春牛。老老少少的客家人舞起自作的春牛,祈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春节前夕,热情好客的派潭人请来专门舞貔貅、舞醒狮的队伍庆祝节日。好看热闹的派潭人不知道,正是他们对传统艺术的热切需求,才使得诸如舞貔貅这类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有了小小的生存之地。

而在元宵时候,以竹条为骨架,纸带绸缎纱布扎成的各种鱼类、风鸡等花灯则成了派潭人消灾辟邪的载体。“舞鱼灯”在派潭有着大批受众,人们笃信,曼妙的舞姿和虔诚的信仰会在一簇簇鱼灯的火焰中传递开来,让这个原本就团结的小镇更加友善互爱。

而说到客家艺术的精髓,自然是以客家山歌为最。起初,客家人聚居山区,演唱则多在山间和林间劳作时进行,你唱我和,山鸣谷应,余音缭绕,婉转不绝。即便是到了现在,时尚、流行元素考验着当代人的敏感的神经,派潭人依然将自己的艺术视若瑰宝。

唱着客家山歌,舞起春牛、貔貅、鱼灯,吃着山水豆腐,看着白水仙瀑,以宗祠为轴,围屋而居的派潭人生活千姿百态,趣味横生。因其热情、好客,遂自开发旅游地以来,游人络绎不绝。好生态、好人文、好艺术的派潭在婉转的客家山歌和白水仙瀑铿锵有力的击水声中正走得步步辉煌。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热文推荐
  • 增城区新塘镇小区月保车位比买楼前暴涨 而
  • 抗战期间增城派潭“梅都自卫大队”纪实
  • 增城的龙舟活动历史悠久,划舟为乐的荔乡人
  • 记者采访遭增城新塘民警执法粗暴 还动手抢
  • 免费上网!增城市最新WIFI热点分布明细
论坛新闻
  • 增城市六旬老太争当志愿者,为创文处理
  • 增城公安发布首部禁毒题材微电影《妈妈,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