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风土人情 查看内容

增城榄雕昔日荣光今何在:三百年兴衰起伏,众多传世之作流传至今

14-6-14 06:52|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3295| 评论: 0|来自: 增城日报

摘要: 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增城自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建县以来,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增城人民在劳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瑰宝烙上了增城历史发 ...


榄雕是增城的一张文化名片

“榄雕为增城带来荣光,有很好的文化价值,一定要传承下去”。据传,增城榄雕于清朝咸丰年间已扬名天下,现今台北故宫还收藏有增城新塘清代艺人的榄雕作品。20世纪60、70年代,增城新塘镇兴办的榄雕工艺厂的榄雕工艺品曾以《中国榄雕》品牌出口国外。2008年,增城榄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憾的是,如今,增城的榄雕艺人已不多。在为数甚少的榄雕艺人中,荔城街吴明南父子的榄雕技法算是翘楚。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荔城街中山路的国家级增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城榄雕工作室,吴明南父子正在各自的工作台上伏案创作。看到记者到来,吴明南起身相迎。得知记者来意之后,吴明南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得意之作——《增江画舫》。

“雕刻这个作品,缘于增城水上绿道旅游项目中的增江游船。”吴明南介绍,画舫取材当地产的乌榄核,长3.9厘米,高1.5厘米,呈弓形,为两层楼舫。记者仔细观察,其上层舫厢,左右两旁各有一个长方形窗口,窗口安着榫头插入式横置长方形窗门。窗门薄如蝉翼,上下开关灵活,神态各异的人们临窗而坐,一边六人,一边五人,悠闲自得地观赏江景,谈论风月。

其下层舫厢,左右两旁各有四窗,共八窗,其中厢尾左右一窗不置窗门,各有一人临窗独坐,作沉思状,其余六窗均有开关灵巧的双扇窗门,每窗两人相对而坐,作谈笑风生状。画舫头部露天空间,坐着两人,五官可见,正把酒临风,畅快对饮。舫尾安着大小与画舫相衬的可上下左右活动的舵;画舫尾部露天处,则坐着两名衣衫飘逸的歌者,一人吹着洞箫,一人吹着横箫,作合奏状,活灵活现。

最为惊艳的是,舫头垂吊着精雕细镂而成的长约3厘米的链锚,紧系链索的锚,锚杆上端有两孔,下端是小孤形的三角尖状锚顶,小巧玲珑,其状逼真,把整个《增江画舫》点缀得栩栩如生。“链锚和窗户是最难雕刻的地方。”吴明南说,根据链锚结构和榄核形体特点,先割取出弧形十字状的长方条,然后左右上下镂空取孔,孔与孔之间再割舍取圈成链,然后再雕锚,由此,雕镂出来的链索和锚身浑然一体,精美绝伦。

由此可见,榄雕画舫技艺之精妙,非良工巧匠实难为之。吴明南之子吴俊凯接触榄雕的时间并不长,但凭着自小耳濡目染勤加训练出来的匠心和手艺,耗时2个月时间,雕刻出了第一个榄雕作品——榄舟。“这个作品,我给它命名为‘归航’。”吴俊凯手托榄舟介绍说,这个作品的内容是一家人游山玩水后正在归航,有一种家庭和睦、幸福安康的寓意。

记者眼前的《归航》,舟身纹路清晰,人物、窗户等刻画得美妙动人,整个作品甚为精致。“榄雕艺人雕刻一个榄舟要耗费很长时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才能完成。”吴俊凯说,时下电脑雕刻的技术虽然精良,但千篇一律的批量生产的产品,比手工艺人一刀一划雕刻出来的产品缺少一种温情和独一无二的匠心,“手工雕刻的榄雕,雕刻师会根据榄核的大小形状来设计和构思产品,每一个产品都倾注了雕刻师的感情,并且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方面来说,电脑雕刻出来的产品是远远比不上的。”

作为一名手工雕刻艺人,吴俊凯偏爱榄雕,在创作榄雕作品时,常常“刻到停不下来”。“刚开始刻时会有点迷茫,但刻着刻着找到灵感,就有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根本停不下来。”吴俊凯笑说。谈到榄雕的发展困境,吴俊凯说:“在科技发达的时代,传统手工艺被边缘化不可避免,但榄雕作为增城的一张文化名片,曾为增城带来荣光,有着很好的文化价值,应该被传承下来,且一定要传承下去。”

工艺流程

1.选料。榄核大而新鲜,坚实无裂纹,根据原材料的形状特点来设计题材或根据题材来选择原材料的形状质地。
2.画样。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在纸上试笔,画出作品的样稿,这被称为“纸样”;第二步是在橄榄核上画样,亦称“勾样”。
3.锉胚。即用马牙锉在榄核上锉出作品的轮廓,以便进行细部的雕刻。
4.雕刻。这是整个工艺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可能用到的工具有雕刻刀、小钻、针凿。
5.刮滑。新塘榄雕艺人常用的手法是用刮头将雕刻好的作品刮滑,使其色泽鲜艳、光润可鉴。
6.安木座。方法是在木座和榄雕作品的底部钻孔,用细小的竹签将两者连接起来,在两者的粘接部位涂上少许胶水,使其粘合得更稳固。这一步骤是榄雕中的座件特有的一个步骤。

代表作品:清乾隆年间艺人陈祖章创作的《东坡夜游赤壁》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国宝大观》这样描述:“此舟呈稍深的橘红色,高1.6厘米,长3.4厘米。舟上设备齐全,舱中备有桌椅。舟中人物的衣冠、桌椅等完全符合宋代的社会生活,而人物的神情、动作也恰当地体现了每个人的身份、性情和当时的心情。而最令人叫绝的是,两侧的船窗皆可开启,靠的是仅1毫米粗细的活雕门轴。同时,核舟下部的《后赤壁赋》全文,同样大大增加了该作品的艺术含量。”

代表作品:清咸丰年间新塘榄雕艺人湛谷生创作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舫》


现藏于增城市博物馆。据民国时期根据清代版本整理的《增城县志》记载:“中为舱,前为船头,后为尾舱,中置一桌,三人据案坐旁,有僮方扇茶,后有柁工把柁。计为人五,为桌一,为座三,为杯三,为炉、为吊、为扇、为柁各一。舱两旁有窗,窗八扇,皆可开合。船底刻赤壁赋,可谓奇矣。”
12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等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已经跃然成
  • 2023年广州乡村美食汇暨增城区粤菜师傅职业
  • 广州市增城区在2023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上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村晚第11场 牛牯嶂下亚
  • 增城区仙村大道上跨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
返回顶部